找到相关结果约227条 用时0.312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海内外专家学者赴漳州共探朱子文化
程中,博采众说,有力推动了朱子学的发展和完善,对朱子学的形成、发展和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漳州自古文风姣好,陈淳下学上达普及和发扬朱子学以及强烈的社会关怀都显示了他不俗的价值。”厦门大学国学院副院长、人文学院副院长、朱子学会秘书长朱人求对于陈...
http://culture.dzwww.com/zx/201812/t20181207_18154882.htm 2018-12-07

海内外专家学者赴漳州共探朱子文化
程中,博采众说,有力推动了朱子学的发展和完善,对朱子学的形成、发展和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漳州自古文风姣好,陈淳下学上达普及和发扬朱子学以及强烈的社会关怀都显示了他不俗的价值。”厦门大学国学院副院长、人文学院副院长、朱子学会秘书长朱人求对于陈...
http://culture.dzwww.com/gdxw/201812/t20181207_18154880.htm 2018-12-07

海内外专家学者赴漳州共探朱子文化
程中,博采众说,有力推动了朱子学的发展和完善,对朱子学的形成、发展和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漳州自古文风姣好,陈淳下学上达普及和发扬朱子学以及强烈的社会关怀都显示了他不俗的价值。”厦门大学国学院副院长、人文学院副院长、朱子学会秘书长朱人求对于陈...
http://culture.dzwww.com/zx/201812/t20181207_18154840.htm 2018-12-07

岳麓书院:惟楚有材 于斯为盛
脉”牌匾 讲堂上方悬挂着康熙御赐“学达性天”匾,“学达”语出《论语》:“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学达”的含义就是“下学上达”。“性天”语出《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意思是人通过教育学习,可以认知天命,达到天人合一。 “道...
http://www.dzwww.com/xinwen/guoneixinwen/201712/t20171230_16852231.htm 2017-12-30

赵法生:“老实大量纯读经”离真正的儒家教育有多远?
实现了情理的完美融合,此说甚是。强调情与理的结合,使得儒家的理从来不是孤悬高挂之理,而是情理,是人伦日用之理,并由此开启下学上达和内在觉悟之路。 因此,学习儒家经典的方法,主要是体悟、领会与涵养,特别重视交流讨论。《学记》早就告诫:“记问之学,不足以...
http://www.chinakongzi.org/guoxue/dajiatan/201611/t20161130_15215461.htm 2016-11-30

由古今之道而天人之际——董仲舒天人之学的历史根源与王道政治构建
的,然而他悟出的则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这样说当然只是一种方便说法,很容易被人误解,所以更确切地说孔子应该是以人道为主而下学上达,通天地人,而老子则是天道为本,上道下贯,涵天地人。这样的差异体现在思想体系中,儒家是以人文本的人文主义性质的思想体系,...
http://www.chinakongzi.org/guoxue/dajiatan/201610/t20161028_15075006.htm 2016-10-28

读经教育也应“细水长流”
不要端起做学问的架子,迷失在咬文嚼字的刻意求解里,要通过历史照进现实来理解今天,通过文化洞彻生命,并最终为个体指引出一条下学上达的终极意义之旅,这样才能读的长久和快乐。 空山先生曾说:“读经教育也没有说一辈子只读经,只是在十三岁前大量读经,十三岁之后...
http://www.dzwww.com/dzwpl/wt/201610/t20161021_15046144.htm 2016-10-21

与命与仁: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第17~22页。]中国道德性命之学的主流倾向于坦然接受人的有限性,与此同时,也乐于接受一个比人更伟大的富有意义的东西并努力通过下学上达、修德体道的方式而与之保持一致,以实现对自身有限性的超越,所谓的天人合德或天人合一便集中体现了这样一种有关生命价值与人生...
http://www.chinakongzi.org/rw/rxyjgdrc/lcg/201609/t20160909_14891267.htm 2016-09-09

与命与仁: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第17~22页。]中国道德性命之学的主流倾向于坦然接受人的有限性,与此同时,也乐于接受一个比人更伟大的富有意义的东西并努力通过下学上达、修德体道的方式而与之保持一致,以实现对自身有限性的超越,所谓的天人合德或天人合一便集中体现了这样一种有关生命价值与人生...
http://www.chinakongzi.org/guoxue/nslt/201609/t20160909_14890971.htm 2016-09-09

读经不是简单背诵 今天孩子该怎样继承经典
之幽情,甚至也不仅是为了获取某些散碎的知识,实在是要通过历史照进现实来理解今天,通过文化洞彻生命,并最终为个体指引出一条下学上达的终极意义之旅。 质而言之,经典是文明的载体、历史的象征、人类的精华、灵魂的指引。如果完全不读经典,这样的人生和社会将注定...
http://www.chinakongzi.org/tt/201607/t20160721_14657273.htm 2016-07-21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