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点的话,汤显祖则强调艺术应抒写世界人生的神似特点。 其实,莎士比亚的镜子反映论,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和亚理士多德的模仿论,即文艺是模仿现实生活的观点。汤显祖强调的情至说,也具有同等深远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诗经》以来的诗主情、诗言志的...
|
http://culture.dzwww.com/gdxw/201608/t20160801_14712140.html
|
2016-08-01
|
特点的话,汤显祖则强调艺术应抒写世界人生的神似特点。 其实,莎士比亚的镜子反映论,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和亚理士多德的模仿论,即文艺是模仿现实生活的观点。汤显祖强调的情至说,也具有同等深远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诗经》以来的诗主情、诗言志的...
|
http://culture.dzwww.com/wtwx/201607/t20160722_14662967.html
|
2016-07-22
|
特点的话,汤显祖则强调艺术应抒写世界人生的神似特点。 其实,莎士比亚的镜子反映论,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和亚理士多德的模仿论,即文艺是模仿现实生活的观点。汤显祖强调的情至说,也具有同等深远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诗经》以来的诗主情、诗言志的...
|
http://www.chinakongzi.org/xwzx/201607/t20160722_14662485.htm
|
2016-07-22
|
作这些传统二元对立逻辑范畴的消解。 从第二乐章演奏的角度看,4月份小奥的演奏偏于理性化的形式雕琢,穆特在感情上有些枉为悲切,而当年梅纽因使得崇尚灵感、冲动的柏拉图和精于逻辑推理、形而上学的亚理士多德在此握手言和。 当然,穆特也没有令观众厌倦。 (卜大炜)...
|
HTTP://yantai.dzwww.com/ytyy/yymb/201402/t20140211_9630245.htm
|
2014-02-11
|
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有文化教养的人。亚理士多德认为,教育不仅仅在于完成一种职业训练,更在于使人摆脱“卑陋”的习性,提升德行和操修,追求善的生活。现代文学先驱洪堡认为,“人的真正目的,是使自身的各种力量构成一个最崇高最和谐的整体”。现代教育越来越专业化,...
|
http://www.chinakongzi.org/gxdt/200906/t20090611_4774279.htm
|
2009-06-11
|
宋明儒的。这两个外来的耶稣会士﹐都熟读中国五经。此二书运思行文﹐皆极有法度。其攻击宋明儒﹐是把宋明儒之理气﹐当作柏拉图﹑亚理士多德一类之理论来理解。此自是误解。但大体来说﹐则他们都可说是能入中国文化之室来操戈的。依他们之理论说:中国五经中原是有上帝的﹐...
|
http://www.chinakongzi.org/guoxue/lzxd/200709/t20070903_2450636.htm
|
2007-09-03
|
于同一祖先,因与始祖相距近或远以区别亲或疏。”这样,上至祖先、神,下至同宗兄弟,都由父子之“友爱”而贯串起来。我认为这是亚理士多德伦理学与儒家思想最相似的部分之一。 儒家总是强调孝,给人的印象是他们主张不平等的父子关系,这有什么依据?孔子在回答宰予问“...
|
http://www.chinakongzi.org/gxdt/200708/t20070823_2435748.htm
|
2007-08-23
|
于同一祖先,因与始祖相距近或远以区别亲或疏。”这样,上至祖先、神,下至同宗兄弟,都由父子之“友爱”而贯串起来。我认为这是亚理士多德伦理学与儒家思想最相似的部分之一。 儒家总是强调孝,给人的印象是他们主张不平等的父子关系,这有什么依据?孔子在回答宰予问“...
|
http://www.chinakongzi.org/guoxue/lzxd/200707/t20070724_2363381.htm
|
2007-07-24
|
于同一祖先,因与始祖相距近或远以区别亲或疏。”这样,上至祖先、神,下至同宗兄弟,都由父子之“友爱”而贯串起来。我认为这是亚理士多德伦理学与儒家思想最相似的部分之一。儒家总是强调孝,给人的印象是他们主张不平等的父子关系,这有什么依据?孔子在回答宰予问“...
|
http://www.chinakongzi.org/gxdt/200707/t20070701_2319723.htm
|
2007-07-01
|
是就整体不可分的「理一」而言,同时也对应着那化生万物的一气。 阴阳学说所形容的世界基本规律,近于黑格尔的辩证法逻辑而远于亚理士多德的形式逻辑。而黑格尔的思想正也是一种整体论(holism),亚理士多德的思想则奠基于一种事物绝不等于其对立面的二元论。然而黑格尔的...
|
http://www.chinakongzi.org/rjwh/ddmj/wuzhanliang/200705/t20070523_2176179.htm
|
2007-05-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