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趋向了宁静恬寂,慢慢地,眼阖上,也能睡过去了。 3 一直喜爱《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抄录如此: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墟里上孤烟”这一句,清绝,虚静。墟是荒凉颓败之地,我幻...
|
http://culture.dzwww.com/gdxw/201905/t20190517_18731896.htm
|
2019-05-17
|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古诗,作者姓名佚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王摩诘《赠斐迪》 像这一类描写静趣的诗,唐人五言绝句中最多。你只要仔细玩味,你...
|
http://culture.dzwww.com/gdxw/201904/t20190417_18623620.htm
|
2019-04-17
|
人民网12月19日报道) 近些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人们开始怀念起乡村田园生活的恬静与淡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一些传统村落的价值被渐渐发掘了出来,乡村旅游、农家生活体验也日益受到追捧。 但与此同时,一些传统村落的开发...
|
http://www.dzwww.com/xinwen/guoneixinwen/201712/t20171221_16809326.htm
|
2017-12-21
|
人民网12月19日报道) 近些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人们开始怀念起乡村田园生活的恬静与淡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一些传统村落的价值被渐渐发掘了出来,乡村旅游、农家生活体验也日益受到追捧。 但与此同时,一些传统村落的开发...
|
http://www.dzwww.com/xinwen/shehuixinwen/201712/t20171221_16809295.htm
|
2017-12-21
|
当身边的“现代标识”越来越琳琅满目,当生活的脚步声越来越急促跳跃,那“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的乡土景致,那渐行渐远的“乡情故事”,更成为我们难以释怀的牵挂。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传统村落,却可以把这份牵挂与眷恋变得具象生动。 传统村落...
|
http://www.dzwww.com/xinwen/guoneixinwen/201512/t20151212_13490061.htm
|
2015-12-12
|
头房子依山而建,随着地势起起伏伏,高低不同,错落有致。这些老房子,不少院门保留了最原始的柴门, 走到门前,很容易让人生出一种“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的感觉。 轻推柴门,走进小院,可以看到内部大多是四合院样式,北面是正屋,东西各有小屋,南面是柴屋,有的院中还有两三畦...
|
HTTP://ncdz.dzwww.com/news/xyjj/201511/t20151124_13382943.html
|
2015-11-24
|
啊。 那时万物之灵长的古人更有意思呢,他们把我当作大自然灵秀纯美的精灵,临水抚琴,望我作诗,来比喻清高、高洁的品德呢。“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居高声自远,重饮露华清”…… 好陶醉的诗词啊。 我为了歌唱这来之不易的光明与自...
|
http://weifang.dzwww.com/6yxx/201407/t20140703_10577892.htm
|
2014-07-03
|
了自比。知了的幼虫最初藏在地下,黄昏时爬上树干,天一明就蜕掉了旧壳,长出了翅膀,长鸣高枝,成了极富诗意的虫类,引得诗人“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了。我现在就是一只长鸣高枝的蝉,名声四被,头上的桂冠比“文革”中头上戴的高帽子还要高出多多,有时候我自己都...
|
http://www.chinakongzi.org/jgsz/fzjg/jxlyjs/201301/t20130124_7946366.htm
|
2013-01-24
|
也是一幅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充分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崇高艺术境界。而在“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的诗中更是把诗画音乐的完美有机融...
|
HTTP://yantai.dzwww.com/ytwh/sczx/200901/t20090109_4227288.htm
|
2009-01-09
|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夏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
http://www.chinakongzi.org/kzsf/wxxs/zuozhe/wangwei/200705/t20070525_2184773.htm
|
2007-05-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