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的名词形式,其动词形式sapere,意思是“感知、品尝”。这一点与汉语不谋而合——从字形、读音、意义来看,“知”和“智”是一对同源词,其中“知”是动词,比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智”则是形容词,比如“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多知为智,无论中外,人...
|
http://culture.dzwww.com/gdxw/201801/t20180105_16875678.htm
|
2018-01-05
|
出。书中还将“同词不同音”(拼写不变,读音因词性不同而不同,类似汉语多音字)的单词conduct、import、perfect、record以及“同源词生成的不同读音”atom/atomic、south/southern、Canada/Canadian分别列出,加以辨别。为帮助读者举一反三,克服想当然地望文生“...
|
http://culture.dzwww.com/gdxw/201710/t20171023_16563221.html
|
2017-10-23
|
立为形上的“德性”,这体现了轴心时代建构形而上学的过程。孟子的观念是符合汉语“性”之本义的,如许慎讲:“德”作为“得”的同源词,意谓“行有所得” ,即是在行为、践行、生活中获得的东西。后来王夫之“性日生而日成” 的观念,与此吻合。总之,“仁义礼智”...
|
http://www.chinakongzi.org/rjwh/ddmj/huangys/201611/t20161123_15181326.htm
|
2016-11-23
|
立为形上的“德性”,这体现了轴心时代建构形而上学的过程。孟子的观念是符合汉语“性”之本义的,如许慎讲:“德”作为“得”的同源词,意谓“行有所得”62,即是在行为、践行、生活中获得的东西。后来王夫之“性日生而日成”63 的观念,与此吻合。总之,“仁义礼智...
|
http://www.chinakongzi.org/rjwh/ddmj/huangys/201611/t20161115_15135976.htm
|
2016-11-15
|
立为形上的“德性”,这体现了轴心时代建构形而上学的过程。孟子的观念是符合汉语“性”之本义的,如许慎讲:“德”作为“得”的同源词,意谓“行有所得”62,即是在行为、践行、生活中获得的东西。后来王夫之“性日生而日成”63 的观念,与此吻合。总之,“仁义礼智...
|
http://www.chinakongzi.org/guoxue/lzxd/201611/t20161115_15135974.htm
|
2016-11-15
|
统的深入考查,从词义关系角度重新构建起具有现代学理水平的词汇体系,正如向熹教授在序中所说,“形成了一个以同义词、反义词、同源词、动植物名词‘异名同实’现象为重点的新的古代汉语词汇研究体系”,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第二,创新性。学术研究的创新,一是有新...
|
http://www.dzwww.com/xinwen/guoneixinwen/201607/t20160711_14601607.htm
|
2016-07-11
|
性本来大致一样;但人性亦随生活习俗之不同而相去甚远。” 这就涉及“德”、即“得”(acquirement)的问题了。“德”与“得”是同源词,“德性”是说的这个问题:“性”是从哪儿“得”来的?这至少有两种解释:其一,按王船山的解释,人性得自生活习俗。这也正如许...
|
http://www.chinakongzi.org/guoxue/lzxd/201607/t20160707_14588150.htm
|
2016-07-07
|
藏族差别很大,但在6000年前就是一个民族,居住在现在的甘肃、陕西一带,说着同一种原始汉藏语。我们分析现代汉语和藏语中的大量同源词,还能提供汉藏文化同气连枝的语言证据。我们希望“中华文明数据中心”能同全国各地紧密合作,共同探讨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同一性。...
|
http://jining.dzwww.com/sdxw/qiuzhi/201605/t20160525_14343909.htm
|
2016-05-25
|
cendental phenomenology)可以译为“超越的现象学”,因为“超越之物”(Transcendence)和“先验的”(transcendental)其实是同源词。然而当人在追求超越时,这种超越体验必定是个体性的(所以胡塞尔也承认,普遍的本质直观是从个体的经验直观入手的)。唯其如此...
|
http://www.chinakongzi.org/zhwh/zzbj/201605/t20160503_14231270.htm
|
2016-05-03
|
藏族差别很大,但在6000年前就是一个民族,居住在现在的甘肃、陕西一带,说着同一种原始汉藏语。我们分析现代汉语和藏语中的大量同源词,还能提供汉藏文化同气连枝的语言证据。我们希望“中华文明数据中心”能同全国各地紧密合作,共同探讨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同一性。...
|
http://wenshi.dzwww.com/qilulishi/xiuxianyuedu/201604/t20160418_14160755.html
|
2016-04-1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