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20条 用时0.405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
而言,它的学说与实践也有知行两个方面。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如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等,都属于知的方面。八正道、四圣谛等,则介于知行之间,其中既有知的因素,也有行的成分。与知密切联系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跳出轮回,则完全没有伦理的...
http://www.chinakongzi.org/jgsz/fzjg/jxlyjs/201605/t20160506_14251419.htm 2016-05-06

释迦牟尼:证得大道的圣人
冷淡,最后还是洗耳恭听。说法的内容是什么呢?根据佛经传说,大概是这样的:如来佛首先讲了中道,避免两个极端,又讲了八正道和四圣谛。如来可能讲了这样的一些想法,恐怕还比较粗糙。这样系统化是以后的事情。有的学者认为第一次说法不是历史事实,但缺乏可靠的证...
http://www.chinakongzi.org/jgsz/fzjg/jxlyjs/201605/t20160506_14251371.htm 2016-05-06

《坛经》:曹溪的佛唱
于是产生了新宗教:佛教与耆那教。它们反对婆罗门,反对种姓制度,都得到商人阶级的大力支持。佛教最初的教义比较简单,无非是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用另外一种说法是三法印或三共相(sāmānyalaksa-na):苦,无常,无我。佛教讲因缘,讲因果,符合商人资本...
http://www.chinakongzi.org/jgsz/fzjg/jxlyjs/201605/t20160506_14251367.htm 2016-05-06

修炼和修道
练,修道往往是心态调整顿悟;修炼着眼未来,修道着眼现在,此时此地,一念三千。 修道,是因为人们感受到生命的种种痛苦(佛祖四圣谛的第一谛苦谛)和无常,想要解脱,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了极乐和永恒的本来。如同佛祖当初成佛的起因一样,这是求道的最正的心态。...
http://www.chinakongzi.org/zhwh/zzbj/201605/t20160503_14230503.htm 2016-05-03

当代弘传圣玄奘大师妙义的佛学大师——萧平实老师
佛,精进二年之后自成无相念佛功夫。1988年,萧平实老师应邀在许居士家中佛堂开始讲说基本佛法,先讲五蕴、十八界法之缘起性空、四圣谛、十二因缘等阿含基本佛法,以《阿含经》中所说佛法为说法的主要内容。 1989年初,萧平实老师转进而改修体究念佛──参禅。从此开...
http://www.dzwww.com/xinwen/shehuixinwen/201507/t20150707_12667261.htm 2015-07-07

峨眉山:欣逢佛诞日鹿苑添新丁 佛门万物化机缘
释迦牟尼在菩提伽耶悟道成佛后,西行200公里,来到鹿野苑,随后就在这里对父亲净饭王派来照顾他的5个随从讲解佛法,向他们讲述四圣谛之理。5人顿悟后,立即披上了袈裟,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佛教僧侣。 至此,佛教最终具备了佛、法、僧三宝,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宗教。释...
http://tour.dzwww.com/jingdian/news/201505/t20150528_12462027.htm 2015-05-28

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
而言,它的学说与实践也有知行两个方面。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如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等,都属于知的方面。八正道、四圣谛等,则介于知行之间,其中既有知的因素,也有行的成分。与知密切联系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跳出轮回,则完全没有伦理的...
http://www.chinakongzi.org/jgsz/fzjg/jxlyjs/jxlxk/200808/t20080812_3829372.htm 2008-08-12

《坛经》:曹溪的佛唱
于是产生了新宗教:佛教与耆那教。它们反对婆罗门,反对种姓制度,都得到商人阶级的大力支持。佛教最初的教义比较简单,无非是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用另外一种说法是三法印或三共相(sāmānyalaksa-na):苦,无常,无我。佛教讲因缘,讲因果,符合商人资本...
http://www.chinakongzi.org/jgsz/fzjg/jxlyjs/jxlxk/200805/t20080523_3561114.htm 2008-05-23

释迦牟尼:证得大道的圣人
冷淡,最后还是洗耳恭听。说法的内容是什么呢?根据佛经传说,大概是这样的:如来佛首先讲了中道,避免两个极端,又讲了八正道和四圣谛。如来可能讲了这样的一些想法,恐怕还比较粗糙。这样系统化是以后的事情。有的学者认为第一次说法不是历史事实,但缺乏可靠的证...
http://www.chinakongzi.org/jgsz/fzjg/jxlyjs/jxlxk/200805/t20080523_3560813.htm 2008-05-23

在全球视域下的宗教对话
笼罩整个东亚。 释迦思想挑战了婆罗门教正统“常、乐、我、净”的信仰,而阐扬“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四圣谛”(苦、集、灭、道)。简单来说,婆罗门教相信,要超出轮回,揭开迷雾,人必须超越小我,体现大我,梵我合一。梵是终极、恒常的本...
http://www.chinakongzi.org/gxdt/200708/t20070821_2432190.htm 2007-08-21


相关搜索 四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