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1088条 用时0.281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对《弟子规》也应该是扬弃的态度
引发这种“不合时宜”批评的,不止《弟子规》。从《二十四孝》中“尝粪忧心”“为母埋儿”的故事,到各类女德班、国学班中的“因果报应”“三从四德”,都不同程度带有封建糟粕的色彩。 此类现象的频繁出现,足以引发我们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再思考。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https://www.dzwww.com/xinwen/shehuixinwen/201910/t20191030_19306049.htm 2019-10-30

新界起雅乐,仲秋祭先师——己亥年香港各界祭孔大典圆满礼成
之决心,冀以匡正世道人心,普令天下长治久安,造福中华千秋万代,泽被世界各族人民。 祭孔大典结束后,悟道法师讲经说法,宣扬因果报应、提倡化解冲突;马涛老师分享了至圣先师孔子“修身为本、教学为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另有精彩纷呈的沙画表演和弟子规舞蹈表...
https://www.dzwww.com/2019/arf/hydt/201909/t20190930_19224387.htm 2019-09-30

光明日报哲学版: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
“天(理)”往往与人的善心、良心相通相连。儒家认为,良知即天理。在现实生活中,《周易》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佛教的因果报应论,道教的“承负”果报论等使中国人有了善恶报应的善信念观,致力于在现实社会谋求“立德”、成就“不朽”。千百年来,善成为中...
https://www.dzwww.com/xinwen/guoneixinwen/201906/t20190610_18813474.htm 2019-06-10

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
“天(理)”往往与人的善心、良心相通相连。儒家认为,良知即天理。在现实生活中,《周易》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佛教的因果报应论,道教的“承负”果报论等使中国人有了善恶报应的善信念观,致力于在现实社会谋求“立德”、成就“不朽”。千百年来,善成为中...
http://www.dzllzg.com/wszj/201906/t20190610_18812012.html 2019-06-10

遏制“向飞机撒币祈福”,还须法律放大招
着维护飞行安全的良好初衷,但是,使用“有损福报”却不甚妥当。一来英文翻译不准确,易引起误解;二是间接承认或者变相宣扬了“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降低了文明维度;三是将危害安全的危险行为与“有损福报”串联在一起,有点不伦不类,降低了规则的严肃性、法...
https://www.dzwww.com/xinwen/shehuixinwen/201906/t20190605_18799339.htm 2019-06-05

巴黎圣母院大火引发的舆论思考
声音保持中立,认为圆明园和巴黎圣母院是世界文明的珍贵遗产,本身是无罪的,它们不应该混为一谈,强行将两者联系起来并借此高呼因果报应的人,是狭隘民族主义的体现,看似爱国行为,实则不利于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反而影响国家形象在国际社会的塑造,甚至产生十足的负...
http://yuqing.dzwww.com/yqfx/201905/t20190508_18702120.htm 2019-05-08

多学习那些骨子老戏
因为当时的社会思潮发生逆转。一些人对传统戏曲嗤之以鼻,认为是阻碍社会进步的封建残余,《朱砂痣》这样的故事,更被认为是鼓吹因果报应的糟粕。 直到上世纪50年代末期,戏曲界搞起了一次挖掘传统的活动。这当中,身为四大老生之一的谭富英积极响应号召,以较为冷门的...
http://culture.dzwww.com/zx/201903/t20190327_18546465.htm 2019-03-27

《醒来之爱的呼唤》导演专访:我只是老老实实讲故事
其中是否有何种渊源? 王陆涛:《因果启示录》没有宗教色彩但是在宗教群体被视为是里程碑式的作品,他是第一部在社会大众面前讲因果报应的电影,也是第一部以众多的反面人物为主角的公益电影,因此他的口碑反响不仅仅在票房数据和豆瓣评分上。正是因为这部特殊意义的电...
http://ent.dzwww.com/zy/201903/t20190311_18486616.htm 2019-03-11

晚清画报中的近代中国
启蒙”的变奏曲中,它的声部在“有家国情怀的低调启蒙”中。在表现日常生活的外衣下,既有老少咸宜的浅俗和趣味,也有神神鬼鬼、因果报应的劝诫,但更多是晚清三十年,西学的知识、观念如何进入中国的直观呈现。比如晚清妇女打台球,比如热气球成为清廷的“空军部队”...
http://culture.dzwww.com/gdxw/201812/t20181228_18234632.htm 2018-12-28

白蛇如何“变”成了白娘子
人俱是妖精,十分恐惧,便拜法海禅师为师,法海将两个妖精收于钵内,镇于雷峰塔下,数年后许宣坐化而去。这还是一个警示后人宣传因果报应的佛教故事,但终于有了完整跌宕的情节,而白蛇也被赋予人的七情六欲,有了一定的人性。 关于《白蛇传》故事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
http://culture.dzwww.com/gdxw/201812/t20181220_18203054.htm 2018-12-20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