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德里古在《越南语声调的起源》中论证了越南语和汉语声调的发生过程;俄国雅洪托夫《汉语史论集》(1986)。其中的《上古汉语的复辅音声母》(1960),论证了二等带1/r,这启发了李方桂对二等介音的构拟。加拿大蒲立本《上古汉语的辅音系统》(1962),论证元文等部...
|
http://culture.dzwww.com/zx/201911/t20191127_19401320.htm
|
2019-11-27
|
奥德里古在《越南语声调的起源》中论证了越南语和汉语声调的发生过程;俄国雅洪托夫《汉语史论集》(1986)。其中的《上古汉语的复辅音声母》(1960),论证了二等带1/r,这启发了李方桂对二等介音的构拟。加拿大蒲立本《上古汉语的辅音系统》(1962),论证元文等部...
|
http://culture.dzwww.com/zx/201911/t20191123_19387441.htm
|
2019-11-23
|
究其原始,竟融合了汉、蒙、藏、佛教等信息;“圐圙”一词就是元曲里的“曲莲”,和“圈”“园”“圆”“渊”“环”“旋”等都属于同源,当是上古汉语复辅音存留的例证。本报呼和浩特6月7日电(记者高平) window.HLBath=1;...
|
http://culture.dzwww.com/wtwx/201606/t20160608_14427090.html
|
2016-06-08
|
宝宝的怕痒,挠痒痒可以发展宝宝反射能力。 5个月 宝宝的眼睛和耳朵都开始工作,就和你的一样。宝宝也开始唠叨。尝试顶嘴和重复辅音帮助她学会如何沟通。重复的话,并鼓励宝宝,他试图模仿你。开始阅读从书本,你说出角色的名字。 6个月 宝宝会很快学会坐起来和移...
|
http://lady.dzwww.com/qz/201306/t20130624_8547656.htm
|
2013-06-24
|
东乡语、保安语等。蒙古语多音节词的第一音节和闭音节的单音节词有长短元音的对立。第一音节以后的短元音由弱化走向失落,形成复辅音出现在音节末尾或复辅音自成音节的现象。有元音和谐律。构词附加成分在词根之后,接在名词后面时,表示数、格、反身、人称领属等...
|
http://www.dzwww.com/2011/dqmjzgh/cfzz/nmgmgz/wh/201112/t20111227_6840031.htm
|
2011-12-27
|
母29个,韵母18个,其中复合韵母10个,有7种声调。拉祜语有元音和辅音之分,辅音又分为清辅音、浊辅音,元音有的松有的紧,没有复辅音和辅音韵尾。句子的基本成分是主—宾—谓。 拉祜族在历史上原本没有文字,曾以木刻记事,结绳记数。在二十世纪初,外国的传教士来...
|
http://www.dzwww.com/2011/dqmjzgh/cfzz/lahu/gk/201112/t20111212_6812953.htm
|
2011-12-12
|
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有两个方言区,各地普米语的语言差别不大,基本可以通话。普米语的特点是,声母和韵母较丰富,其中复辅音和复元音较多,音调简单,只有高平和低升两个调。音节结构最多由五个音素组成,最少的一个是元音音素。词汇绝大多数由单音节组成...
|
http://www.dzwww.com/2011/dqmjzgh/cfzz/pmz/wh/201111/t20111115_6766643.htm
|
2011-11-15
|
渡音。几个相连的单元音是彼此独立的整体,发音时发音器官的运动是跳跃式的,元音的音质是突变的,中间没有过渡音。 20. 解释“复辅音”。 答:一个音节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辅音的组合叫做“复辅音”。 21. 解释“语流音变”。 答:在连续的语流中,一个音可能由于邻...
|
http://edu.dzwww.com/kszx/zikao/201007/t20100712_5707528.html
|
2010-07-12
|
中“需”的本字“糯”和“懦”二字皆为泥母字。“需”为何读成两类不同发音部位的声母?对于这一现象,笔者不同意先有sn-之类的复辅音,后分化为二,一为s-(心母),一为n-(泥母)的假设,而是认为该现象是原始汉语就出现的语音历时演变的结果,即“需”有两读,先...
|
http://www.chinakongzi.org/gxdt/200801/t20080117_3162127.htm
|
2008-01-17
|
中“需”的本字“糯”和“懦”二字皆为泥母字。“需”为何读成两类不同发音部位的声母?对于这一现象,笔者不同意先有sn-之类的复辅音,后分化为二,一为s-(心母),一为n-(泥母)的假设,而是认为该现象是原始汉语就出现的语音历时演变的结果,即“需”有两读,先...
|
http://www.chinakongzi.org/gxdt/200712/t20071210_3067094.htm
|
2007-12-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