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2369条 用时0.172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孔子文化展”成国博2019“压轴”大展 策展人杨朝明详解“来龙去脉”
思想的高度与深度。 第二部分“儒家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展示了孔子开宗儒学,经两汉时期的独尊,魏晋隋唐时期与释、道的交融,宋明理学的发展,清代的总结,以及近现代的反思。 第三部分“儒家学说的国际传播”,一方面展示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
https://sd.dzwww.com/sdnews/202001/t20200102_19541450.htm 2020-01-02

文化自信 时代精神——评《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与《中国人的智慧》
土地、赋税、文官选举制度,还是价值文明层——儒家“仁爱忠恕”、墨家“兼爱非攻”、道家“道法自然”、佛家“慈悲为怀”以及宋明理学家的“民胞物与”等理念,都对世界贡献良多。 针对学界一度出现的文化自卑现象,郭齐勇在《中国人的智慧》一书中指出:“我们认为...
http://culture.dzwww.com/zx/201912/t20191227_19521344.htm 2019-12-27

会通朱陆 传承理学——“纪念陆九渊诞辰880周年会讲”综述
本“朱陆之辩”的历史面貌。日本江户时代的儒家学者藤原惺窝、林罗山和中江藤树等,通过对“朱陆之辩”相关问题的讨论,加深了对宋明理学思想实质的理解。与此同时,他们在寻求融会朱陆的过程中表达出一些有特色的思想主张。特别是他们在吸纳与陆学有共通性的朱子学相...
http://culture.dzwww.com/zx/201911/t20191125_19392030.htm 2019-11-25

会通朱陆 传承理学
本“朱陆之辩”的历史面貌。日本江户时代的儒家学者藤原惺窝、林罗山和中江藤树等,通过对“朱陆之辩”相关问题的讨论,加深了对宋明理学思想实质的理解。与此同时,他们在寻求融会朱陆的过程中表达出一些有特色的思想主张。特别是他们在吸纳与陆学有共通性的朱子学相...
http://culture.dzwww.com/gdxw/201911/t20191116_19363533.htm 2019-11-16

船山哲学的现代意义
承、光大的是张载的哲学,视之为“正学”,并谦虚地说自己才力有限,赶不上张载等先儒。夫之强烈批评佛道二教;批评地理解和继承宋明理学;对陆王及其后学的批评也甚为尖锐,力求使学风由虚返实;对程朱后学亦有批评,然其学仍有程朱学术的色彩。 王船山的哲学思想十分...
http://culture.dzwww.com/gdxw/201910/t20191026_19294019.htm 2019-10-26

船山哲学的现代意义
承、光大的是张载的哲学,视之为“正学”,并谦虚地说自己才力有限,赶不上张载等先儒。夫之强烈批评佛道二教;批评地理解和继承宋明理学;对陆王及其后学的批评也甚为尖锐,力求使学风由虚返实;对程朱后学亦有批评,然其学仍有程朱学术的色彩。 王船山的哲学思想十分...
http://culture.dzwww.com/zx/201910/t20191026_19293863.htm 2019-10-26

船山哲学的现代意义
承、光大的是张载的哲学,视之为“正学”,并谦虚地说自己才力有限,赶不上张载等先儒。夫之强烈批评佛道二教;批评地理解和继承宋明理学;对陆王及其后学的批评也甚为尖锐,力求使学风由虚返实;对程朱后学亦有批评,然其学仍有程朱学术的色彩。 王船山的哲学思想十分...
http://culture.dzwww.com/gdxw/201910/t20191026_19293472.htm 2019-10-26

回归经学视野审视诗学——读《魏晋经学与诗学》
须承认经学而非其他乃是中国两汉以后学术史的主干。 讲论学术史的人常有一个话头,即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加上清代考证学,构成一部中国学术史的基本框架。“一代有一代之学术”,俨然成为学术史发展的一个规律。但是,如果顺着中国学术...
http://culture.dzwww.com/zx/201910/t20191009_19237458.htm 2019-10-09

他把书写传奇的所有精力投向了学问
书本打交道。所不同的是,每转换一个地点,都能看到他学识的成长进步,这在家庭条件一般、社会混乱的年代殊为不易。 除了从热衷宋明理学的叔父那里得到一些蜻蜓点水般的家庭文化滋养,季羡林的学识几乎全部来自于外部的灌输。从他的求学经历看,“贵人”多多。在济南上...
http://culture.dzwww.com/gdxw/201909/t20190902_19132892.htm 2019-09-02

阳明学的近代视界
模,是因为王阳明揭橥“知行合一”。孙中山心理建设的基础是知难行易,自然不会错过讲知行关系的王阳明。章炳麟一面肯定王阳明是宋明理学——特别是明朝最有学问的人,一面强调中国学问的代表是先秦诸子,王阳明无法与先秦诸子相比。在认定王阳明思想单一的前提下,他...
http://culture.dzwww.com/zx/201908/t20190829_19119559.htm 2019-08-29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