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美龄赠英文战时文集 1940年我同周嘉彬在重庆结婚,蒋伯母宋美龄送给我一张红色条幅,上面是她亲自用毛笔所写的四个楷体字:“宜尔室家”。同时送的还有红皮包、衣料和手表。最有意思的是,1947年在南京,我去她府上,她还特地叫厨师给我做了一个大蛋糕,那时我已三...
|
http://wenshi.dzwww.com/zixunkongjian/lishi/201312/t20131217_9355654.html
|
2013-12-17
|
宋美龄赠英文战时文集 1940年我同周嘉彬在重庆结婚,蒋伯母宋美龄送给我一张红色条幅,上面是她亲自用毛笔所写的四个楷体字:“宜尔室家”。同时送的还有红皮包、衣料和手表。最有意思的是,1947年在南京,我去她府上,她还特地叫厨师给我做了一个大蛋糕,那时我已三...
|
http://wenshi.dzwww.com/zixunkongjian/wenhua/201312/t20131217_9355628.html
|
2013-12-17
|
企业家,都是拥有独立法人身份、在商海中打拼多年的女强人,哪个不依靠丈夫,独立创业的女子,背后没有一份心酸? 心中的幸福:“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当记者问到,这么多年的儒商生涯中,究竟是哪句话对自己影响最深时,刘兰清回答说: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
|
HTTP://yantai.dzwww.com/gdwt/201304/t20130415_8240467.htm
|
2013-04-15
|
企业家,都是拥有独立法人身份、在商海中打拼多年的女强人,哪个不依靠丈夫,独立创业的女子,背后没有一份心酸? 心中的幸福:“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当记者问到,这么多年的儒商生涯中,究竟是哪句话对自己影响最深时,刘兰清回答说: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
|
HTTP://weihai.dzwww.com/gdwt/201209/t20120927_7487491.htm
|
2012-09-27
|
企业家,都是拥有独立法人身份、在商海中打拼多年的女强人,哪个不依靠丈夫,独立创业的女子,背后没有一份心酸? 心中的幸福:“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当记者问到,这么多年的儒商生涯中,究竟是哪句话对自己影响最深时,刘兰清回答说: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
|
HTTP://yantai.dzwww.com/2010sy/gdwt/201207/t20120716_7255785.htm
|
2012-07-16
|
的最基本内涵。关于家庭内部的和谐状态,《中庸》引用《诗经·小雅·常棣》的描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这是一副以“和”为最高理想的完美的家庭。其次,儒家主张这种以“孝”为核心的家庭道德必须扩充成为社会道德规范...
|
http://www.chinakongzi.org/guoxue/lzxd/200812/t20081222_4193845.htm
|
2008-12-22
|
家庭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家庭建设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也是"和"。"家和万事兴"。"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中庸》)就是对和合的古代家庭的生动描述。孔子对家庭关系多有论述,据初步统计,仅《论语》,直接间接涉及的就...
|
http://www.chinakongzi.org/gxdt/200801/t20080114_3156873.htm
|
2008-01-14
|
这样的历史条件决定了男主女从或男外女内的必然性。一个理想的家庭,应该“妻子好合,如鼓琴瑟”。为夫者要克服大男子主义,“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中庸章句》引自《诗经小雅棠棣》);为妻者,“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孟子.滕...
|
http://www.chinakongzi.org/gxdt/200712/t20071231_3135268.htm
|
2007-12-31
|
身。」 第十五章 『1』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2』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3』<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第十六章 『1』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 『2』「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
|
http://www.chinakongzi.org/kzsf/lsjd/200712/t20071220_3109168.htm
|
2007-12-20
|
君子,失诸正皓,反求诸身。 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宜尔妻孥。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
|
http://www.chinakongzi.org/kzsf/lsjd/zhongyong/200711/t20071120_2904668.htm
|
2007-11-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