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12条 用时0.125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言知行合一,则天下始有实学”——陈确《瞽言》“素位之学”疏解
4年,第316-327页。) (30)《别集卷四·瞽言四·与刘伯绳书》,[清]陈确:《陈确集》下册,第467页。 (31)以“即……即……”表明对偶性哲学概念之间的关系,前者“即……”与后者“即……”有作为逻辑起点的地位之不同。(可参见张瑞涛:《心体与工夫——刘宗周〈人谱...
http://www.chinakongzi.org/guoxue/dajiatan/201701/t20170109_15401400.htm 2017-01-09

人民日报评论员观察:宏观调控重在打好组合拳
定市场的预期,较之传统的放松银根更能提起民间投资的精气神。 深层次看,“组合政策”之所以受到高度关注,原因在于宏观调控的对偶性,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双刃剑作用。比如最低工资制度的出台,当然是为了平衡劳资关系、保护劳动者权益,但是过度追求工资收入的增...
http://jiu.dzwww.com/news/news/201607/t20160728_14692830.htm 2016-07-28

从社会心理的角度看:儒家文化传统的内在结构
“礼”,其他较为次要的道德纲目又是由此衍生而出,构成了繁复的“仁、义、礼”伦理体系。依照儒家的主张,“五伦”中任何一种对偶性的角色关系,参与互动的双方,都应当根据彼此的“尊尊差距”和“亲疏关系”来决定彼此之间的互动方式。事实上,先秦儒家诸子就是...
http://www.chinakongzi.org/gxdt/200801/t20080117_3162157.htm 2008-01-17

儒家文化传统的内在结构
“礼”,其他较为次要的道德纲目又是由此衍生而出,构成了繁复的“仁、义、礼”伦理体系。依照儒家的主张,“五伦”中任何一种对偶性的角色关系,参与互动的双方,都应当根据彼此的“尊尊差距”和“亲疏关系”来决定彼此之间的互动方式。事实上,先秦儒家诸子就是...
http://www.chinakongzi.org/gxdt/200712/t20071210_3067104.htm 2007-12-10

从社会心理的角度看:儒家文化传统的内在结构
“礼”,其他较为次要的道德纲目又是由此衍生而出,构成了繁复的“仁、义、礼”伦理体系。依照儒家的主张,“五伦”中任何一种对偶性的角色关系,参与互动的双方,都应当根据彼此的“尊尊差距”和“亲疏关系”来决定彼此之间的互动方式。事实上,先秦儒家诸子就是...
http://www.chinakongzi.org/guoxue/lzxd/200707/t20070729_2378111.htm 2007-07-29

先秦名家之性格及其內容之概述
除﹐其目的就在于由此而达到「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天下篇) 的目标。 言「物方生方死」是将生与死的对立化除﹐此表示生与死的对偶性(duality) 不能成立。庄子说「彼是方生之说也」(齐物论篇) 。庄子的齐物论要平齐是非就非衡破对偶性不可﹐是非﹑善恶﹑生死等都是...
http://www.chinakongzi.org/zzbj/mingjia/lzxd/200705/t20070519_2161426.htm 2007-05-19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声律意象与中国诗歌语言艺术
论如何也不同于新事物进入旧事物的哲理意味,因为“入”表征着鲜明的主体能动意向。说透了,这正是格律诗体以“联”为基本单位的对偶性造句原理,促使作者以“生”和“入”的相反意向生成意象塑造的巨大张力。古人称赏此联“妙绝千古”,而其妙之所以然者,最终还在...
http://linyi.dzwww.com/health/202004/t20200406_17323083.htm 2020-04-06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声律意象与中国诗歌语言艺术
论如何也不同于新事物进入旧事物的哲理意味,因为“入”表征着鲜明的主体能动意向。说透了,这正是格律诗体以“联”为基本单位的对偶性造句原理,促使作者以“生”和“入”的相反意向生成意象塑造的巨大张力。古人称赏此联“妙绝千古”,而其妙之所以然者,最终还在...
http://linyi.dzwww.com/ylxw/202004/t20200406_17323024.htm 2020-04-06

从社会心理的角度看:儒家文化传统的内在结构
“礼”,其他较为次要的道德纲目又是由此衍生而出,构成了繁复的“仁、义、礼”伦理体系。依照儒家的主张,“五伦”中任何一种对偶性的角色关系,参与互动的双方,都应当根据彼此的“尊尊差距”和“亲疏关系”来决定彼此之间的互动方式。事实上,先秦儒家诸子就是...
http://www.chinakongzi.org/gxdt/200801/t20080117_3162157.htm 2008-01-17

儒家文化传统的内在结构
“礼”,其他较为次要的道德纲目又是由此衍生而出,构成了繁复的“仁、义、礼”伦理体系。依照儒家的主张,“五伦”中任何一种对偶性的角色关系,参与互动的双方,都应当根据彼此的“尊尊差距”和“亲疏关系”来决定彼此之间的互动方式。事实上,先秦儒家诸子就是...
http://www.chinakongzi.org/gxdt/200712/t20071210_3067104.htm 2007-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