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9条 用时0.141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杨朝明:孔庙如何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圣殿
文治的决心。随着汉武之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行,儒学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经学成为官学。孔子在士人中的影响力,足以使帝王意识到祭祀孔子所具有的重大意义。所以,到了后来,“诸侯卿相至(鲁),常先谒而后从政”。 汉代以降,儒家之学、孔子之教在社会生活...
http://www.chinakongzi.org/17zt/qqtjk/lnjkdd/201609/t20160918_14918178.htm 2016-09-18

莫言诺奖后首次采访:我延续了鲁迅一代的批判精神
理解,有时候为了表达一种强烈的反叛的情绪而用词夸张。如果我说我是“高密文学王国”的帝王,那么会有人借此来批判我有封建的“帝王意识”。日常生活中的态度跟文学态度是没什么太直接的关系的。我一直认为,作家的日常生活跟他作品里所描述的东西反差越大,说明这个...
http://dongying.dzwww.com/jdxw/201311/t20131129_9267133.htm 2013-11-29

仁学 vs.儒学:论孔孟区分于五经和宋明的必要——从符号学和解释学角度看
源。为了认知和宣导此伦理精神,必须首先使其与在历史上和其“难解难分”的儒学区分开来。绝对不能使人把孔孟伦理思想本身等同于帝王意识形态对其施加的利用和操纵。如果对二者不加区分,必然妨碍人们识认仁学的内在价值。也只有从学术制度层面把孔孟伦理学从儒教儒学...
http://www.chinakongzi.org/gxdt/200801/t20080118_3162457.htm 2008-01-18

论“孔孟之道”应该缓行——对时下读经、祭孔潮的回应
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的自由、自为的现代社会的崇高理念,并没有取代他思想中根深蒂固的孔孟之道所尊崇的帝王意识。而中国民众的思想,如毛所言,是“党外无党,帝王思想”,也来自孔孟思想的熏陶和教化。孔孟之道对中国社会的最大功用,是提供...
http://www.chinakongzi.org/gxdt/200707/t20070701_2319724.htm 2007-07-01

董子竹“与企业谈国学”之九
越养越绌缩了”。中国帝王古称“天子”,其内涵便是从尧、舜“天之历数在尔躬”思想过来的。皇族的龙子、龙孙,自幼便接受这种“帝王意识”的教育,从而养成包天的心、泼天的胆,应该说是题中之义。但他们却独霸了“天子”这个名号。他们不知也不愿知,任何一个生命,...
http://www.chinakongzi.org/ctwhjyfh/200706/t20070614_2228000.html 2007-06-14

莫言诺奖后首次采访:我延续了鲁迅一代的批判精神
理解,有时候为了表达一种强烈的反叛的情绪而用词夸张。如果我说我是“高密文学王国”的帝王,那么会有人借此来批判我有封建的“帝王意识”。日常生活中的态度跟文学态度是没什么太直接的关系的。我一直认为,作家的日常生活跟他作品里所描述的东西反差越大,说明这个...
http://dongying.dzwww.com/jdxw/201311/t20131129_9267133.htm 2013-11-29

仁学 vs.儒学:论孔孟区分于五经和宋明的必要——从符号学和解释学角度看
源。为了认知和宣导此伦理精神,必须首先使其与在历史上和其“难解难分”的儒学区分开来。绝对不能使人把孔孟伦理思想本身等同于帝王意识形态对其施加的利用和操纵。如果对二者不加区分,必然妨碍人们识认仁学的内在价值。也只有从学术制度层面把孔孟伦理学从儒教儒学...
http://www.chinakongzi.org/gxdt/200801/t20080118_3162457.htm 2008-01-18

论“孔孟之道”应该缓行——对时下读经、祭孔潮的回应
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的自由、自为的现代社会的崇高理念,并没有取代他思想中根深蒂固的孔孟之道所尊崇的帝王意识。而中国民众的思想,如毛所言,是“党外无党,帝王思想”,也来自孔孟思想的熏陶和教化。孔孟之道对中国社会的最大功用,是提供...
http://www.chinakongzi.org/gxdt/200707/t20070701_2319724.htm 2007-07-01

董子竹“与企业谈国学”之九
越养越绌缩了”。中国帝王古称“天子”,其内涵便是从尧、舜“天之历数在尔躬”思想过来的。皇族的龙子、龙孙,自幼便接受这种“帝王意识”的教育,从而养成包天的心、泼天的胆,应该说是题中之义。但他们却独霸了“天子”这个名号。他们不知也不愿知,任何一个生命,...
http://www.chinakongzi.org/ctwhjyfh/200706/t20070614_2228000.html 2007-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