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刺激和激动也不依赖于完善性概念,而仅仅以形式的合目的性作为规定依据;它不凭借概念而在共通感的前提下要求每个人都赞同。虽然康德关于四个方面的分析仅限于对美的分析,却同样适用于崇高,尽管美与崇高存在着许多对立之处,“但是就它们同属于审美判断来说,它们却...
|
http://edu.dzwww.com/tstj/201904/t20190416_18621460.html
|
2019-04-16
|
和谐为特征的优美到以对抗为特征的崇高,同样显示了这种过渡。因此可以说,康德整个美学在矛盾中显示了向道德理性过渡的总趋向,康德关于美的存在状态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而康德美的灵魂则如前所述是他的道德理性。 本文在简略考察了康德在认识论和伦理学中的理性趋向...
|
https://www.dzwww.com/2018/tfsjmb3/twlmz1/201810/t20181007_17915725.htm
|
2018-10-07
|
之论,至今仍不失其高远眼光和宏大气度。 再如另一位中国现代美学的主要奠基人蔡元培,在国内最早全面介绍了康德的美学思想,对康德关于审美四契机说,运用儒家思想作了“超脱”“普遍”“有则”“必然”的创造性阐述;从儒家以德为本的思想出发,借鉴康德有关思想并加...
|
http://culture.dzwww.com/gxrj/201704/t20170417_15786311.html
|
2017-04-17
|
与灵活性。 西方学者对于时尚的研究,多集中在哲学、社会学、艺术史学与文化研究等学科视角。“本雅明评论时尚是永恒重生的新;康德关于时尚的描述则着眼于人类生活方式的变迁,提出时尚就是生活之多变的方式;罗兰·巴特引入符号学理论来解析时尚,认为服装是时尚的物...
|
HTTP://www.qnjz.com/fl/201501/t20150130_11820958.htm
|
2015-01-30
|
构”(胡塞尔语:Noematic structure)。这一点也可以算是中西思维的异中之同吧:中国儒、道、释关于“观”的思想,与西方、例如康德关于“先天形式”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对于我们的话题来说,这里无须讨论整个的心灵结构问题,只须注意思维形式这个特定的认知结...
|
http://www.chinakongzi.org/guoxue/lzxd/201209/t20120928_7491057.htm
|
2012-09-28
|
行详细分析;第二道题是探讨德国戏剧家与诗人贝尔托·布莱希特的寓言故事《如果鲨鱼是人的话》;第三道题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关于“舒适的生活本身并不是人类本性中所追求的,而人类追求的是通过勤奋工作换取舒适生活所得到的尊严”这句名句的探讨。 休息一天以...
|
http://www.dzwww.com/xinwen/guojixinwen/201112/t20111212_6813963.htm
|
2011-12-12
|
…也就是将它局限和限制在其本质的可能性上”[1](P92);而对理性的限制,就是对人本身的限制。海德格尔对此深感认同,他正是从康德关于人的有限性的思想中引出了自己关于此在的有限性的思想。具体来说,他是从康德的三个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应做什么?我可希望什...
|
http://www.chinakongzi.org/gxdt/200801/t20080115_3158806.htm
|
2008-01-15
|
我的另一篇文章《形而上学的奠基问题――儒学视域中的海德格尔及其所解释的康德哲学》,[13] 我在那里讨论了海德格尔如何承接了康德关于“人的有限性”的观念。 关于康德。张志伟教授批评说:“我们不能因为海德格尔这么说,我们就这么理解康德。”然而我那篇文章的副...
|
http://www.chinakongzi.org/gxdt/200712/t20071231_3135141.htm
|
2007-12-31
|
着的。这本来是一种极富意义的想法,可惜它是由“此在的生存”、即人的有限性来说明的。众所周知,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分析是承接着康德关于“人的有限性”观念的,所谓“此在”正是暗渡陈沧地在说“人的有限性”。所以,海德格尔的“解蔽”至少依赖着两个观念前提:存在...
|
http://www.chinakongzi.org/gxdt/200712/t20071231_3135075.htm
|
2007-12-31
|
着的。这本来是一种极富意义的想法,可惜它是由“此在的生存”、即人的有限性来说明的。众所周知,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分析是承接着康德关于“人的有限性”观念的,所谓“此在”正是暗渡陈沧地在说“人的有限性”。所以,海德格尔的“解蔽”至少依赖着两个观念前提:存在...
|
http://www.chinakongzi.org/gxdt/200712/t20071210_3067267.htm
|
2007-12-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