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19条 用时0.14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国学漫谈:百年浙东学派研究误区拾零
傅良等人与陆九渊同气相求,特别是吕祖谦有很大的心学倾向,而陈亮、叶适的事功之学也格外重视道德修养。清初黄宗羲则直接指出“心无本体,工夫所至,即其本体”,“夫苟工夫著到,不离此心,则万殊总为一致。学术之不同,正以见道体之无尽”(《明儒学案·序》)。可...
http://culture.dzwww.com/gxrj/201607/t20160704_14568682.html 2016-07-04

《干部儒学读本》导论: 儒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
心即物,即动即静,即体即用”(黄宗羲《明儒学案·师说》转引)。明清之际的黄宗羲则继承发展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认为“心无本体,工夫所至即其本体”(《明儒学案序》),即认识是一个过程,本体是在认识过程中逐步呈现的,“致字即是行字,必以力行为工夫”...
http://www.chinakongzi.org/guoxue/ldgbtgx/201606/t20160616_14471737.htm 2016-06-16

《干部儒学读本》导论: 儒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
心即物,即动即静,即体即用”(黄宗羲《明儒学案·师说》转引)。明清之际的黄宗羲则继承发展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认为“心无本体,工夫所至即其本体”(《明儒学案序》),即认识是一个过程,本体是在认识过程中逐步呈现的,“致字即是行字,必以力行为工夫”...
http://www.chinakongzi.org/ds/201606/t20160616_14471716.htm 2016-06-16

中国思想文化的特点
于哲学家们对生命根本特质的体悟和对客观世界根本特质的认识各有不同,故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生命形上学和认知形上学。黄梨洲说:“心无本体,工夫所至,即其本体。”[6] 这里,我要接着他的话说:存在(最普遍的存在)无本体,工夫所至,即其本体。既然最高形上概念为心...
http://www.chinakongzi.org/gxdt/200801/t20080116_3160346.htm 2008-01-16

心体与性体
程,但他将心体的作用与感性的活动等联系起来,却为完成这一过程提供了某种前提。正是沿着王阳明的以上思路,黄宗羲进而提出:"心无本体,工夫所至,即是本体?quot;(《明儒学案·序》)这里的要义在于,心体并不是既成的、先天的存在,而是形成、展开于现实的认识过程...
http://www.chinakongzi.org/gxdt/200712/t20071207_3001036.htm 2007-12-07

黄宗羲新民本思想的理论结构及其现代意义
致’字就是‘行’字”的“行良知”说,将刘宗周立足于至善之“意”的“改过”说发展为基于“工夫”实践的“力行”哲学,提出了“心无本体,工夫所至即其本体”和“必以力行为工夫”的重要哲学命题,还提出了“一本万殊”与“会众合一”辩证统一的认识方法论。这为纠正...
http://www.chinakongzi.org/gxdt/200707/t20070725_2364767.htm 2007-07-25

学问的入与出:钱宾四先生与理学(下)(吴展良)
的问题,且包容人与人的相异处,这的确是王学所揭示的伟大规模。继承此意的则是黄梨洲的「盈天地皆心也。变化不测,不能不万殊。心无本体,工夫所至,即其本体。穷理者,穷此心之万殊,非穷万物之万殊也」,以及章实斋「浙东之学言性命者必究于史,此其所以卓」的学说...
http://www.chinakongzi.org/rjwh/ddmj/wuzhanliang/200705/t20070523_2176099.htm 2007-05-23

论人文主义的成立及其内涵
理上讲,人人皆有(此即表示乃为先天地有),然现实上并非人人能呈体见用,其关键即在是否肯做操持涵存的修养工夫。黄梨洲曰:“心无本体,工夫所至,即其本体”(《明儒学案·黄梨洲先生原序》)。则以上所述的由道德的主体所开启的人文主义的一切景观,皆维系消融在...
http://www.chinakongzi.org/rjwh/ddmj/zhangwanlin/200705/t20070523_2176031.htm 2007-05-23

“中断性”语境下的儒学发展“三期说”(程志华)
本体与工夫间寻求一种“平衡”之道。争论的最终结果是,黄宗羲在汲取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无情何以觅性”的情性统一论和“心无本体、工夫所至即其本体”的本体工夫统一论。黄宗羲的这些思想把普遍理性与个体性、心学本体与切实工夫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对程朱理...
http://www.chinakongzi.org/rjwh/ddmj/chengzhihua/200705/t20070522_2170617.htm 2007-05-22

《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绪论(上)
于哲学家们对生命根本特质的体悟和对客观世界根本特质的认识各有不同,故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生命形上学和认知形上学。黄梨洲说:“心无本体,工夫所至,即其本体。”(11)在这里,我要接着他的话说:存在(最普遍的存在)无本体,工夫所至,即其本体。既然最高形上概念...
http://www.chinakongzi.org/rjwh/ddmj/guoyi/200705/t20070520_2165614.htm 2007-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