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13条 用时0.141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即花是春 不限于禅
“周裕锴禅学书系” 《禅宗语言》《中国禅宗与诗歌》《文字禅与宋代诗学》周裕锴著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张志杰 语言与世界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晚明名僧达观读苏轼《法云寺钟铭》,大悟“一切文字语言,皆自心之变也”,并说认识到文字语言这一本质,则为...
http://culture.dzwww.com/gdxw/201907/t20190715_18943160.htm 2019-07-15

印谱版框赏析举隅
古堂印存》,所选用版框纹饰就用竹节纹作为纹饰,以示其傲骨精神。 释湛福(介庵),云南昆明人,幼入报国寺,从溥畹披剃。能参文字禅,方望溪尝称之,善八分,楷临钟太傅,工画梅,精鉴别,闲亦寄兴铁笔,别饶天趣。作品曾被选入《飞鸿堂印谱》。有《介庵印谱》《墨...
http://culture.dzwww.com/gdxw/201801/t20180112_16904132.htm 2018-01-12

一件曾被误判的黑釉盏
载颇多—— 苏轼《宋南屏谦师》:“道人绕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勿惊午盏兔毛斑,打出春瓮鹅儿酒。”(北宋·释惠洪《石门文字禅》卷八,《四部丛刊》本,第11页) 赵佶《大观茶论》:“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元·陶宗仪《说郛》卷五十二,中国书店...
http://culture.dzwww.com/gdxw/201710/t20171013_16528021.html 2017-10-13

庄子的世界与世界的庄子
禅宗主要有临济、云门、曹洞三派,而临济宗的发展势头最为强大。临济宗所传衍的各派系,大都能发扬慧能的禅学精神。这一时期出现的文字禅,虽然与此前的禅宗有所不同,但他们每引《庄子》中的寓言故事来与禅理互为发明,仍具有明显的老庄化思想倾向,并且一直影响到了元明...
http://www.chinakongzi.org/zhwh/zzbj/201605/t20160503_14231056.htm 2016-05-03

禅画、禅乐与艺术上的“不表达”哲学
个作品实体,我们对禅画、禅乐的品评欣赏因此也只能是对那些有所表达的、因而尚未达到禅的极境的作品的观照,恰如禅宗中有所谓“文字禅”、“公案禅”这些较低级的禅一样,这些艺术作品,按无门的观点,也不过只参得些“蚌蛤禅”罢了。 故可观、可听之禅的艺术,大都...
HTTP://yantai.dzwww.com/ytyy/yylt/201506/t20150628_12618914.htm 2015-06-28

符号的诞生——中国哲学视域中的符号现象学问题
作“五千言”以“道”其“道”;禅宗虽然主张“不立文字”,但其“棒喝”之类的行为实质上也还是符号行为,而且最终还是要借助“文字禅”;儒家要收拾“礼坏乐崩”从而“名实淆乱”的局面,更首先就是“正名”(《论语·子路》)。这是因为:“理得于心,非言不畅;...
http://www.chinakongzi.org/gxdt/200905/t20090522_4660299.htm 2009-05-22

庄子的世界与世界的庄子
禅宗主要有临济、云门、曹洞三派,而临济宗的发展势头最为强大。临济宗所传衍的各派系,大都能发扬慧能的禅学精神。这一时期出现的文字禅,虽然与此前的禅宗有所不同,但他们每引《庄子》中的寓言故事来与禅理互为发明,仍具有明显的老庄化思想倾向,并且一直影响到了元明...
http://www.chinakongzi.org/zzbj/dj/lzxd/200812/t20081208_4140350.htm 2008-12-08

略论王阳明四句教(陈达隆)
阳明先生和弟子们的境界不同,实际上是各说各话。阳明是分说两层境界,而弟子是各执一境。两位弟子缺少实修功夫,因此所论多落在文字禅上。汝中初悟,只在“见桃花不是桃花”的境中打转,还不知心之妙用。德洪则尚未悟入,把天人打作两节。后人跟着两弟子争论不休,...
http://www.chinakongzi.org/rjwh/ddmj/chendalong/200705/t20070522_2170528.htm 2007-05-22

略论王阳明四句教
阳明先生和弟子们的境界不同,实际上是各说各话。阳明是分说两层境界,而弟子是各执一境。两位弟子缺少实修功夫,因此所论多落在文字禅上。汝中初悟,只在“见桃花不是桃花”的境中打转,还不知心之妙用。德洪则尚未悟入,把天人打作两节。后人跟着两弟子争论不休,...
http://www.chinakongzi.org/guoxue/lzxd/200705/t20070520_2162947.htm 2007-05-20

符号的诞生——中国哲学视域中的符号现象学问题
作“五千言”以“道”其“道”;禅宗虽然主张“不立文字”,但其“棒喝”之类的行为实质上也还是符号行为,而且最终还是要借助“文字禅”;儒家要收拾“礼坏乐崩”从而“名实淆乱”的局面,更首先就是“正名”(《论语·子路》)。这是因为:“理得于心,非言不畅;...
http://www.chinakongzi.org/gxdt/200905/t20090522_4660299.htm 2009-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