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27条 用时0.218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教育:桐城派的当行本色
验人情物态的眼光和同情”;“这训练造成我的思想的定型,注定我的写作的命运”。 要之,桐城派的文学教育,强调正宗正派,讲求文道合一、兼济兼美。既对天才无害,为其成长与成熟,预留了足够空间;同时,更着意于“大众”教育,为“中材”之人明确了循序渐进的路径,...
http://culture.dzwww.com/zx/201909/t20190902_19134993.htm 2019-09-02

教育:桐城派的当行本色
验人情物态的眼光和同情”;“这训练造成我的思想的定型,注定我的写作的命运”。 要之,桐城派的文学教育,强调正宗正派,讲求文道合一、兼济兼美。既对天才无害,为其成长与成熟,预留了足够空间;同时,更着意于“大众”教育,为“中材”之人明确了循序渐进的路径,...
http://culture.dzwww.com/gdxw/201908/t20190824_19099246.htm 2019-08-24

学人在读
史也是楚辞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者(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在此书中分析了明代前期的台阁文风,吴中文化与楚辞学的关系、明初的文道合一论与楚辞论的关系,梳理了永乐至弘治间台阁诸臣、吴中文士的楚辞论,考论和探析了明代楚辞学专著——桑悦的《楚辞评》、周用的《...
http://culture.dzwww.com/gdxw/201806/t20180608_17465179.htm 2018-06-08

著书者说:清代选坛上的唐宋八大家
潜《唐宋八家文读本》说,“今有人得八家之粗,即力攻八家之短”。最常见的是说八家“醇驳相参”,即儒学根脚浅,没有完全达到“文道合一”的境界,有时还掺杂着佛道思想或纵横家习气。其中最突出的是三苏。茅坤说“苏氏父子兄弟于经术甚疏,故论六经处大都渺茫不根”...
http://culture.dzwww.com/gxrj/201706/t20170619_16060696.html 2017-06-19

旗子与靶子——《史记》在明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学家,而是兼理学家和文学家的身份于一身。因此他们不同于理学家“轻文”甚至“废文”的态度,而是比较“重文”,其理想目标是“文道合一”,以至黄百家在《宋元学案》卷八十三“北山四先生学案”的“按语”中批评他们“多流而为文人。夫文与道不相离,文显而道薄耳”...
http://culture.dzwww.com/gxrj/201704/t20170425_15832102.html 2017-04-25

国外高考作文盘点:他们究竟考什么?
自己的愿望、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以此证明自己是一个具有思想能力的受教育者。 点评:在价值观的问题上中国作文命题常常讲究“文道合一”,希望通过教学生作文来达到教学生做人的目的,因而体现思品修养的命题常常占据了高考作文的主流。而教育需要培养的是能够发现并...
http://edu.dzwww.com/lxym/lxbk/201206/t20120619_7215272.html 2012-06-19

《孔子研究》目录(2000年--2010年)
--刘逢禄《论语述何篇》和康有为《论语注》比较 马永康 08.3儒佛道"三教一家"的奥秘 吕明灼 08.3儒佛"孝"道观的比较 陈 坚 08.3文道合一与诗乐合一--朱熹与邵雍文学本体论之比较 程 刚 08.5 汉晋间蜀地江东地区儒学的传播与地域性发展 夏增民 09.1儒道反阐释观之异同探...
http://www.chinakongzi.org/kzyj/201101/t20110124_6140207.htm 2011-01-24

三晋文化与儒家思想——寻找山西文明根脉横议
之衰乐由斯而知也”。另一位号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唐代杰出的散文家、思想家柳宗元,山西永济人(古属河东),他反对骈文,提倡“文道合一”“以文明道”,文章要求反映现实,“不平则鸣”“务去陈言”“辞必已出”,主张“先立行”“再立言”。他在《捕蛇者说》篇末写...
http://www.chinakongzi.org/guoxue/lzxd/200708/t20070829_2442502.htm 2007-08-29

三晋文化与儒家思想——寻找山西文明根脉横议
之衰乐由斯而知也”。另一位号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唐代杰出的散文家、思想家柳宗元,山西永济人(古属河东),他反对骈文,提倡“文道合一”“以文明道”,文章要求反映现实,“不平则鸣”“务去陈言”“辞必已出”,主张“先立行”“再立言”。他在《捕蛇者说》篇末写...
http://www.chinakongzi.org/gxdt/200708/t20070829_2442495.htm 2007-08-29

论古衡今,资治育人——儒家史论通说
取了唐朝李华的“赋”体文章《吊古战场文》。 第二,题材内容广泛。韩愈主张“文以载道”、柳宗元主张“文以明道”、朱熹主张“文道合一”,不管“文”、“道”关系如何,“文”不可失“道”,必须蕴涵“道”,说明道理,申明道义,这是作文章所不可或缺的。正如韩愈所...
http://www.chinakongzi.org/gxdt/200708/t20070824_2437413.htm 2007-08-24


相关搜索 温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