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祖惠能)讲述了六祖惠能大师一生的传奇故事:大唐年间,惠能家贫,靠卖柴为生。一天在卖柴时,偶然听人念诵《金刚经》,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使惠能受到了强烈的震撼。随后惠能告别母亲,踏上了北去黄梅,向弘忍法师求法的道路。惠能初见弘忍法师,一句“人虽有南北之分,...
|
http://www.dzwww.com/xinwen/guojixinwen/201709/t20170928_16484416.htm
|
2017-09-28
|
越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甚至会得到相反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还有:所谓的无念并不是心里一个念头也没有,而是有念头但不驻留,“无所住而生其心”。 4、当下定律 人不能控制过去,也不能控制将来,人能控制的只是此时此刻的心念、语言和行为。 正确的心态应该是不管命运好也罢...
|
http://sd.dzwww.com/sdnews/201705/t20170502_15869251.htm
|
2017-05-02
|
明义第一篇《考城隍》上所说: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 能放下 《金刚经》中说: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无住”精神,可以缓解现代人的压力感,使人保持澄明心性。当今时代是一个物欲涌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的时代,有些人不...
|
http://culture.dzwww.com/zx/201704/t20170414_15777236.html
|
2017-04-14
|
的,甚至是独一无二的。 在张友先生对古琴的演绎和传承里,那份超然之境,便得到了水的真实与从容,此方为大智慧。《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思想,亦涵盖了这两方面。心如止水,乃非有之意;水亦如心,却是趣入了非无之理。不能执于有,亦不能执于无。执着于有,心便被物...
|
http://ent.dzwww.com/yy/201608/t20160809_14751419.htm
|
2016-08-09
|
静而动,无声无色,又焉得谓此心之真静。佛法言涅槃,乃人生之寂灭,非人生之静。中国人理想所寄,在静不在灭。故中国禅宗必重“无所住而生其心”。心生则声自生,故中国佛法终至于禅净合一。一声南无阿弥陀佛亦不得不谓中国文化人生中一心声矣。但中国文化人生尚有其最高第...
|
http://yantai.dzwww.com/ytyy/yylt/201605/t20160515_14289970.htm
|
2016-05-15
|
能上纠偏,去除弊端和缺陷,必须抛弃世俗的认识方法,自以为是的我执,回到佛陀和道家所倡导的息心净念、清净六根、淡泊虚静、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修炼中来。这也是人类要想超越自身局限,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进入至高妙境地的智慧之路。在这一有关宗教精神的精髓要义上面,老...
|
http://www.chinakongzi.org/zhwh/zzbj/201605/t20160503_14230525.htm
|
2016-05-03
|
所发的兴致。悟道者的境界绝不是枯木寒岩,而是一切人间美好的事物。一尘不染的清净心绝非没有知觉的死东西。《金刚经》上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禅宗认为,无事于心,无心于事,这不是没有事,而是不执著于事,诚如苏轼诗中所言:应似飞鸿踏雪泥。只有心境湛然时,才能真正...
|
http://culture.dzwww.com/gxrj/201601/t20160126_13752831.html
|
2016-01-26
|
生死簿、我要了功名还要自由,于是诸般欲望就齐齐涌了出来。这不正像是我们每个人的成长、成熟、事故、堪破吗? 《金刚经》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人应当做到心无所执着,心不着相。我们看到世界万象,看到众生形态,无不是我们内心倒影。我们贪嗔痴慢疑,我们追名逐利,我们...
|
http://jiu.dzwww.com/news/news/201601/t20160125_13747265.htm
|
2016-01-25
|
石见到戛然坠地的蝉叶时,心中竟无一丝悲凉之意,而是写出了“鸣蝉抱叶落,及地有余声”的相当平和达观的诗句。《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作者此刻之心一如镜子,只作观照,不为判断。心不为境转,超越了好坏、善恶、喜忧等狭隘的二元对立,才更接近于宇宙大千的实相...
|
http://culture.dzwww.com/sc/201601/t20160112_13672188.html
|
2016-01-12
|
的僧人形象,或端坐入定,或酣然入睡,或坦腹憨笑,大多超离凡世,看开物我,将现实抛入云外,唯有精神存在,悠然怡然,进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在物欲横流的现实世界,尽管物质富足,生活奢侈浮华,却有不少人感到生活空虚,精神焦虑,痛苦不堪,而观王涛的僧人画...
|
http://rizhao.dzwww.com/wh/201506/t20150611_12536979.html
|
2015-06-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