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以尊道贵德,完全在于任其自然。老子在第二章也有类似的表述:“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成功了能不居功,因为不居功,所以不会消亡。“有德”、“无德”的关键在于居心,老子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够遵循道德规律,并...
|
http://culture.dzwww.com/gdxw/201912/t20191209_19436922.htm
|
2019-12-09
|
后,累得满头大汗。谦谦君子,不计功名,这是我和许多与他相识的朋友的一致看法"。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吧! 曾毅先生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是他人生恪守的信条,若说他的事业只有摄影和策展,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我们...
|
http://dzxf.dzwww.com/ttxw/201901/t20190118_18308145.htm
|
2019-01-18
|
弗恃,物自然发展运作,不越俎代庖。有了创造和成绩,并功成而弗居。夫惟弗不据为己有。有了作为,并不依仗之端起架子。有了居,是以不去。功劳,也不因而自傲膨胀。越是不争夺不膨胀,你就越有威望。越有公认的成就,越是否定不了,抹杀不了,歪曲不了,遮蔽不了。 《...
|
http://www.chinakongzi.org/zhwh/zzbj/201605/t20160503_14231181.htm
|
2016-05-03
|
这是一个匡正时弊的理想,这是一个思想家的乌托邦式的良药与凉药。 其实老子也不能不向现实俯就,他在此章归结于“夫惟弗居,是以不去”。就是说,你只有不居功自傲,你的功劳才能被众人长期承认。这样的说法客观上接近放长线钓大鱼,接近吃小亏占大便宜,接近大智若...
|
http://www.chinakongzi.org/zhwh/zzbj/201605/t20160503_14231183.htm
|
2016-05-03
|
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都知道什么是美,就丑恶了,因为知道了美也就等于知道了美与丑的区别,就有扬美贬丑的事情出现,就造成了纷争、夸大或缩小、伪...
|
http://www.chinakongzi.org/zhwh/zzbj/201605/t20160503_14231061.htm
|
2016-05-03
|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天唯弗居,是以不去。” 由经的首章而接连这一章全段,明白指出自形而上道的无名开始,一直到形而下的名实相杂,“同出而异名”因果相对的道理。美与...
|
http://www.chinakongzi.org/zhwh/zzbj/201605/t20160503_14231014.htm
|
2016-05-03
|
认为天道无为,实则无为无不为并重。《道德经》上下两篇,一曰道,一曰德,德者得也,两篇中一半篇幅是在讨论"得"。"夫唯不居,是以不去"(《老子·二章》),用心乃在不去。庄子在社会观方面,只是一种消极的处世哲学,所谓"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恢恢乎其以无厚入有...
|
http://www.chinakongzi.org/zhwh/zzbj/201605/t20160503_14231007.htm
|
2016-05-03
|
復归于朴”最容易与“道”沟通。与“道”通,就能永葆于“有”。这就如老子所言:“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道德经·二章》)“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道德经·六十四章》)比如做官,如果以有功名自居,高高在上,就难免...
|
http://www.chinakongzi.org/zhwh/zzbj/201605/t20160503_14230620.htm
|
2016-05-03
|
与后来庄子泯是非的思想是一致的。“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数句的意思是:由无为才能达到有为。 今观古代注家所论,多认为“有无相生”一句是否定的含义。如《文子·原道》:“古者……高...
|
http://www.chinakongzi.org/zhwh/zzbj/201605/t20160503_14230592.htm
|
2016-05-03
|
就必须先从隐微的角色扮演起,「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20]〕尽量成就他人,尽量给予,尽量提供而不索取,如此一来他所作的一切有意义的事情才会在世人的心中留下美好的名声与形...
|
http://www.chinakongzi.org/zhwh/zzbj/201605/t20160503_14230594.htm
|
2016-05-0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