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梢有话,舌底生春。把酒相偎,劝还复劝,温又重温。柳条江上鲜新,有何限莺儿唤人。莺自多情,燕还多态,我只卿卿。 ——郑燮《柳梢青•有赠》 另一首《贺新郎•有赠》大概是赠给曾经的恋人,词中写了一次艳遇,恋爱的对象在作品里被他称作“可人”。 旧作吴陵客...
|
http://culture.dzwww.com/zx/201901/t20190125_18335328.htm
|
2019-01-25
|
梢有话,舌底生春。把酒相偎,劝还复劝,温又重温。柳条江上鲜新,有何限莺儿唤人。莺自多情,燕还多态,我只卿卿。 ——郑燮《柳梢青•有赠》 另一首《贺新郎•有赠》大概是赠给曾经的恋人,词中写了一次艳遇,恋爱的对象在作品里被他称作“可人”。 旧作吴陵客...
|
http://culture.dzwww.com/gdxw/201901/t20190125_18335326.htm
|
2019-01-25
|
梢有话,舌底生春。把酒相偎,劝还复劝,温又重温。柳条江上鲜新,有何限莺儿唤人。莺自多情,燕还多态,我只卿卿。 ——郑燮《柳梢青·有赠》 另一首《贺新郎·有赠》大概是赠给曾经的恋人,词中写了一次艳遇,恋爱的对象在作品里被他称作“可人”。 旧作吴陵客,镇...
|
http://culture.dzwww.com/zx/201901/t20190125_18335320.htm
|
2019-01-25
|
流。 千古事,几度秋。又相遇,不能留。对面偏无语,欲问安不。目断山盟云也覆,魂飞海约水难收。问世间、多久算相知,今白头。 柳梢青 江水苍苍。渔灯明灭,暮角寒霜。两岸高楼,半烟半雨,偶露锋芒。 今朝去国怀乡。沽酒处、依然菊黄。多少光阴,一时虚度,费尽思...
|
http://culture.dzwww.com/wx/201708/t20170803_16244226.html
|
2017-08-03
|
罗绸缎”中的“罗”所做,来自于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故名叫“霜露白”;而妹妹俞文洁身上的青色旗袍取自于词牌名《柳梢青》,两人实力展示古诗文已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同时,将旗袍带到2015年米兰世博会的周立言也对古诗文表达感激之情:“这是诗词赋...
|
http://ent.dzwww.com/nd/201704/t20170424_15826117.htm
|
2017-04-24
|
罗绸缎”中的“罗”所做,来自于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故名叫“霜露白”;而妹妹俞文洁身上的青色旗袍取自于词牌名《柳梢青》,两人实力展示古诗文已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同时,将旗袍带到2015年米兰世博会的周立言也对古诗文表达感激之情:“这是诗词赋...
|
HTTP://heze.dzwww.com/tyyl/201704/t20170424_15824689.htm
|
2017-04-24
|
了王维的《九月九忆山东兄弟》,杜甫的《杜为宅守岁》,王安石的《元日》,文征明的《拜年》,孔尚任的《甲午元旦》,无名氏的《柳梢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姜白石的《诗曰》,杜牧的《清明》,杜甫的《腊日》,张建封的《竞渡歌》,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
http://edu.dzwww.com/rcjy/zpxx/201603/t20160303_13933155.html
|
2016-03-03
|
□吴振德 一 马年春华,情深意浓,清明莅临。莺歌燕舞,绿披城乡,百花芳芬。 秋千纸鸢飞度,吃“红蛋”“插柳”防瘟。时值黄金,游览名胜,影念诗韵。二 炎黄子孙,血浓于水,根脉传承。上坟扫墓,祭祖缅怀,慎终追远。 春秋“晋公”罹难,“介子推”“剜肉”供餐。赐爱卿...
|
http://jining.dzwww.com/yl/201405/t20140520_10292449.htm
|
2014-05-20
|
啼。南浦魂消春下管,东阳衣减镜先知,小楼今夜月依依。 第四句道:“人渐远,难托春心脉脉。”宝月禅师曾有《春词》,寄《柳梢青》:脉脉春心,情人渐远,难托离愁。而后寒轻,风前香软,春在梨花。行人倚掉天涯,酒醒处残阳乱鸦。门外秋千,墙头红粉,深院谁家...
|
http://www.chinakongzi.org/kzsf/wxxs/mingpian/jingshitongyan/200705/t20070523_2176212.htm
|
2007-05-23
|
纤雨如尘。一阵东风,縠纹微皱,碧波粼粼。仙娥花月精神,奏凤管鸾箫斗新。万岁声中,九霞杯内,长醉芳春。? 这首词调寄《柳梢青》,乃故宋时一个学士所作。单表北宋太祖开基,传至第八代天子,庙号徽宗,便是神霄玉府虚净宣和羽士道君皇帝。这朝天子,乃是江...
|
http://www.chinakongzi.org/kzsf/wxxs/mingpian/xingshihengyan/200705/t20070523_2176143.htm
|
2007-05-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