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助手张桂权一起提出了水稻“特异亲和基因”的概念,以及应用“特异亲和基因”克服籼粳亚种间不育性的设想,被业界认为是目前对栽培稻杂种不育性和亲和性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新认识,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作为一名老党员、老教师,卢永根以他的一腔爱国之情教...
|
https://www.dzwww.com/xinwen/guoneixinwen/201911/t20191111_19345657.htm
|
2019-11-11
|
发表了他的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杂交水稻研究由此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1970年秋,根据袁隆平“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杂交”的设想,他的学生李必湖在海南找到一棵雄性不育株。转育出来的三粒雄性不育种子被命名为“野败”,为“三系”配套打开了...
|
https://www.dzwww.com/xinwen/guoneixinwen/201910/t20191006_19228503.htm
|
2019-10-06
|
发表了他的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杂交水稻研究由此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1970年秋,根据袁隆平“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杂交”的设想,他的学生李必湖在海南找到一棵雄性不育株。转育出来的三粒雄性不育种子被命名为“野败”,为“三系”配套打开了...
|
https://www.dzwww.com/xinwen/guoneixinwen/201910/t20191005_19228012.htm
|
2019-10-05
|
发表了他的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杂交水稻研究由此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1970年秋,根据袁隆平“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杂交”的设想,他的学生李必湖在海南找到一棵雄性不育株。转育出来的三粒雄性不育种子被命名为“野败”,为“三系”配套打开了...
|
https://www.dzwww.com/xinwen/guoneixinwen/201910/t20191005_19227984.htm
|
2019-10-05
|
和助手张桂权一起提出了水稻“特异亲和基因”的概念,以及应用“特异亲和基因”克服籼粳亚种间不育性的设想,被业界认为是目前对栽培稻杂种不育性和亲和性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新认识,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从1983年开始,卢永根担任了13年华农校长。其间,他打...
|
https://www.dzwww.com/xinwen/guoneixinwen/201909/t20190926_19212257.htm
|
2019-09-26
|
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作物遗传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领域包括稻的遗传资源、水稻的经济性状遗传、稻的雄性不育遗传和栽培稻的杂种不育性遗传等。2017年罹患癌症后,他将毕生积蓄8809446元无偿捐献给华南农业大学。学校用这笔款项设立了教育基金,用于奖励...
|
https://www.dzwww.com/xinwen/guoneixinwen/201909/t20190916_19176528.htm
|
2019-09-16
|
的雄性不孕性》。1967年,我国成立“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组”。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是培育雄性不育系材料。“到1969年,我们用3种栽培稻雄性不育株,先后与近千个品种和材料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试验,选育雄性不育材料,但仍没育出理想的不育系。”袁隆平说。此后的1...
|
https://www.dzwww.com/xinwen/guoneixinwen/201909/t20190909_19157979.htm
|
2019-09-09
|
的雄性不孕性》。 1967年,我国成立“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组”。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是培育雄性不育系材料。“到1969年,我们用3种栽培稻雄性不育株,先后与近千个品种和材料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试验,选育雄性不育材料,但仍没育出理想的不育系。”袁隆平说。此后的...
|
https://www.dzwww.com/xinwen/guoneixinwen/201909/t20190909_19156547.htm
|
2019-09-09
|
国科学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国家基因研究中心韩斌课题组与中国水稻研究所及日本国立遗传所等单位合作,在英国《自然》杂志在线发表研究论文指出,广西很可能是栽培稻的起源地。(完) 田中抢鸭。 黄燕群 摄 壮族民众唱山歌迎客。 黄燕群 摄window.FWBATH=1;...
|
https://www.dzwww.com/xinwen/shehuixinwen/201909/t20190908_19155211.htm
|
2019-09-08
|
陶器,证明中国的华南地区和北方地区可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陶器的地区之一。在浙江浦江上山遗址出土了世界上最早、距今一万年前的栽培稻,表明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水稻的起源地。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出土的距今接近一万年的栽培粟和黍,证明这两种旱地农作物起源于...
|
http://www.dzllzg.com/wszj/201908/t20190819_19078147.html
|
2019-08-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