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瘦色淡,这是上苍赋予梅的“天姿”,其他任何植物都无法相比。 古梅如高士,坚贞骨不媚 书法 田文玲 第四是梅花的韵,范成大在《梅谱》中说“梅以韵胜,以格高”,从韵到格,就是陆游笔下梅花的形象特征所折射的高尚人格:“人中商略谁堪比,千载夷齐伯仲间。”(...
|
http://qingdao.dzwww.com/tour/lyzx/201803/t20180313_16398312.htm
|
2018-03-13
|
帷”,显然是出于更为通俗易懂的考虑。歌词尤以“珍重读书身”最为动人,句中有学府青衿的自持,以及对于读书的珍视。 这首被吴梅谱作北大校歌的 《锦缠道》,完全是一支格律谨严的昆曲清曲。如果经常听昆曲,很容易就能从 《牡丹亭·拾画》 《蝴蝶梦·说亲》《红...
|
http://culture.dzwww.com/gdxw/201710/t20171022_16560418.html
|
2017-10-22
|
;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四贵”即:贵稀不贵繁,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合不贵开。宋代诗人范成大在《梅谱》中写到“梅以韵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瘦与老枝怪石者为贵”。 市南区: 花期:3月10日—4月5日 观赏期:3月15日—3月31日 观赏...
|
http://sd.dzwww.com/sdnews/201703/t20170312_15650047.htm
|
2017-03-12
|
澡已遍及百姓。庄季裕《鸡肋编》云:“东京数百万家,无一家燃柴而尽用煤炭。”看来,市民享用热水澡的机会是很普遍的。范成大《梅谱》还说:临安的卖花者为了争先为奇,将初折未开的梅枝放在浴室中,利用浴室的湿热蒸气熏蒸处理以便使处于休眠状态的花芽儿提前开...
|
http://culture.dzwww.com/ls/201608/t20160810_14755892.html
|
2016-08-10
|
同,大体可以划分为四类:一是本草类,如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侧重于草木的药用或食用价值;二是花谱类,如宋范成大的《范村梅谱》,侧重于草木的观赏价值;三是植物志,如清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侧重从植物学的角度对草木进行考辨;四是有关草木的散文...
|
http://culture.dzwww.com/gxrj/201603/t20160303_13929883.html
|
2016-03-03
|
巴萨道歉。而同为江苏台主持人的李响也忍不住为心爱的球队抱不平。 【故纸堆】在宋代,梅花成为养花人一致的首选品种。范成大《梅谱》称:“学圃之士,必先种梅,且不厌多,他花这有无多少,绵不系重轻。”大概意思是,家里养花,其他品种可有可无,多点少点都不要...
|
http://www.dzwww.com/synr/mtjz/sjb/201506/t20150605_12503734.html
|
2015-06-05
|
击 http://w.dzwww.com/p/149382.html 看更多内容,分享到朋友圈!【故纸堆】历代古人都青睐的花卉是梅花。用宋代文人范成大在《梅谱》中的说法,叫“梅,天下尤物”。从现代考古发现来看,梅子最晚在五六千年前已进入中国人的生活。在新石器早期的河南新郑裴李岗...
|
http://www.dzwww.com/synr/mtjz/sjb/201506/t20150604_12496500.html
|
2015-06-04
|
国画提名展优秀作品奖;2005年,《祖国万岁》入选“纪念抗日战争六十周年全国中国画展”;2006年,《白描兰花》入展“全国第六届工笔画大展”。个人著作主要有《兰与画兰》、《兰竹画法二十四要》、《新编竹谱》、《新编梅谱》、《新编兰谱》、《新编牡丹谱》等。...
|
http://tour.dzwww.com/lvnews/201201/t20120106_6854590.htm
|
2012-01-06
|
枝条清癯、明晰、色彩和谐,或曲如游龙,或披靡而下,多变而有规律,呈现出一种很强的力度和线的韵律感。 韵 宋代诗人范成大在《梅谱》中说:“梅以韵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瘦与老枝怪石着为贵。”所以在诗人、画家的笔下,梅花的形态总离不开横、斜、疏、瘦四个...
|
http://tour.dzwww.com/shandong/mxly/201102/t20110221_6176110.htm
|
2011-02-21
|
心镜要览 昭明子钓种生鱼鼈 春秋济世六常拟议 春晖堂菊说 皇帝医相马经 保生月录 建安茶录 建安茶记 范尚书牡丹谱 范村菊谱 范村梅谱 洛阳牡丹记(欧阳修) 洛阳花谱 洛阳花木记 洛阳牡丹记(周师厚) 品茶要录 宣和北苑贡茶录 宣和贡茶经 郊居草木记 纪历撮要 便...
|
http://www.chinakongzi.org/guoxue/zzbj/nj/lsjd/200710/t20071013_2531751.htm
|
2007-10-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