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발췌 편집’이 550만 부를 넘어섰고, ‘시진핑 국정운영을 말하다(習近平談治國理政)’도 400만 부를 넘었다. ‘구시(求是)’도 매번 인쇄 부수가 100만 부를 넘었고...
|
http://kr.dzwww.com/economy/201608/t20160809_14751757.htm
|
2016-08-09
|
願透過佞臣謀官[19],更不願 仰仗 夫人鼻息,因此黯然離開。 由就業市場來詮釋:孔子擁有良好的人脈,上司景仰他,雖然尚未付予治國的大任,但是上司所寵幸的大臣彌子暇的妻子和子路的妻子是姐妹,上司寵愛的妃子也對孔子發出善意的邀約,如果加上這兩人向衛靈公極...
|
http://ruxue.dzwww.com/gjzb/201505/t20150504_12329701.htm
|
2015-05-04
|
來,內在就蘊含了將馬克思主義和優秀傳統文化結合起來。 而在世界文明長河中,隻有中國延續了大一統的兩千年歷史,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理政的經驗、教訓和資源。中國傳統文化對於執政黨而言,無疑是一塊“執政富礦”,值得執政者從中汲取力量。習近平認為中國共產黨是...
|
http://www.ccsc.gov.cn/wc/201409/t20140926_11092925.html
|
2014-09-26
|
能。二是在權力和資本的結合中如何約束權力?中國有推崇君子人格的傳統。諸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諄諄告誡,修齊治平、治國安民的政治理想,“載舟”、“覆舟”、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的精神境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
|
http://www.chinakongzi.org/guoxue/dajiatan/201404/t20140423_10104334.htm
|
2014-04-23
|
出了「明於天人之分」的自然觀、「化性起偽」的道德觀、「禮儀之治」的社會觀,以及「隆禮重法」、「法理兼用」、「尚賢使能、知人善任」的治國理念;「以政裕民」、「節用裕民」、「禮為民生」、「水載舟、水覆舟」的民本思想;「學不可以已」的教育思想,等等。 ...
|
http://www.chinakongzi.org/17zt/xzst/zxbd/201311/t20131101_9106492.htm
|
2013-11-01
|
出了「明於天人之分」的自然觀、「化性起偽」的道德觀、「禮儀之治」的社會觀,以及「隆禮重法」、「法理兼用」、「尚賢使能、知人善任」的治國理念;「以政裕民」、「節用裕民」、「禮為民生」、「水載舟、水覆舟」的民本思想;「學不可以已」的教育思想,等等。 ...
|
http://www.chinakongzi.org/xwzx/201310/t20131015_9005017.htm
|
2013-10-15
|
箇土,金、水亦然。所謂『兼三才而兩 之』,便都是如此。大學中明德便包得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五箇;新民便包得齊家、治國 、平天下三箇。自暗室屋漏處做得去,到得無所不周,無所不遍,都是這道理。自一心之微,以至於四方之遠,天下之大,也都只是這箇...
|
http://www.chinakongzi.org/kzsf/lsjd/zzylj/200906/t20090610_4772332.htm
|
2009-06-10
|
底心,要如何濟 他,如何有益,少間盡落入功利窠窟裏去!固是此理無外,然亦自有先後緩急之序。今未曾理會 得正心、修身,便先要治國 、平天下;未曾理會自 己上事業,便先要『開物成務 』,都倒了。孔子曰『可與立,未可與權 』,亦是甚不得已,方說此話。然須是...
|
http://www.chinakongzi.org/kzsf/lsjd/zzylj/200905/t20090512_4624244.htm
|
2009-05-12
|
間便生生而不窮,故說「易行乎其中。成性存存,道義之門」。大學所說格物、致知,是「知崇」之事;所說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 、平天下,是「禮卑」之事。賀孫。 上文言「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人崇其知,須是如天之高;卑其禮,須如地之廣。「天...
|
http://www.chinakongzi.org/kzsf/lsjd/zzylj/200905/t20090512_4624240.htm
|
2009-05-12
|
之運,進退疾遲之度皆有分數 ,而曆 數 大概亦可知矣。」道夫。讀尚書 法。 或問讀尚書 。曰:「不如且讀大學。若尚書 ,卻只說治國 平天下許多事較詳。如堯 典『克明俊德,以親九族』,至『黎民於變』,這展開是多少!舜典又詳。」賀孫。 問致知讀書 之序。曰:「...
|
http://www.chinakongzi.org/kzsf/lsjd/zzylj/200905/t20090512_4624172.htm
|
2009-05-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