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23条 用时0.156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儒家文化与中国历史
二十等章注)等思想有联系。而理学核心理论中的“理一分殊”、“体用一源”等,又显然吸收于佛教,其中尤其是与佛教华严学中的“法界缘起”,以及“六相圆融”、“理事无碍”等理论的启发有关。至于王阳明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
https://www.dzwww.com/2018/rfxx/rxyl/rxlsyj/201808/t20180807_17696924.htm 2018-08-07

“天人合一”思想再思考
国僧肇大师说:“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此思想全是东洋思想的最极至。彼此好的因在一起就有果,相扶相助,华严思想中的法界缘起可以说是东洋思想的最好代表。我想此种思想,要是能有所觉悟,则人类相互之间才能互相爱护,同体大悲思想才能出现。原信就抄到这...
http://www.chinakongzi.org/jgsz/fzjg/jxlyjs/201605/t20160506_14251417.htm 2016-05-06

学诚法师: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家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境界”;佛教则为人类揭示了“缘起性空,众生一体”的生命真相。华严宗的“法界缘起”说将宇宙万有的互容互摄、相即相入关系表达得尤其丰富深刻。如法藏法师在《华严金师子章》里所言:“如是重重无尽,犹天帝网珠...
http://www.chinakongzi.org/guoxue/dajiatan/201511/t20151116_13339376.htm 2015-11-16

儒释道三家"巅峰对话":"和"是中国文化的特征向量
儒道释三家都蕴含着深刻、丰富的净化人们精神世界的和谐思想,这是三家能够和谐相处的重要原因。佛教认为,缘起无我,因果相续;法界缘起,重重无尽;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理事圆融,事事无碍。佛教所说的圆融无碍,即是教人克念作圣以达到和谐的境界。 人与人,人与自...
http://www.chinakongzi.org/xwzx/201012/t20101203_6014724.htm 2010-12-03

儒学发展历程详述
二十等章注)等思想有联系。而理学核心理论中的“理一分殊”、“体用一源”等,又显然吸收于佛教,其中尤其是与佛教华严学中的“法界缘起”,以及“六相圆融”、“理事无碍”等理论的启发有关。至于王阳明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
http://www.chinakongzi.org/rjwh/201011/t20101107_5944670.htm 2010-11-07

“天人合一”思想再思考
国僧肇大师说:“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此思想全是东洋思想的最极至。彼此好的因在一起就有果,相扶相助,华严思想中的法界缘起可以说是东洋思想的最好代表。我想此种思想,要是能有所觉悟,则人类相互之间才能互相爱护,同体大悲思想才能出现。原信就抄到这...
http://www.chinakongzi.org/jgsz/fzjg/jxlyjs/jxlxk/200808/t20080812_3829078.htm 2008-08-12

儒家文化与中国历史
二十等章注)等思想有联系。而理学核心理论中的“理一分殊”、“体用一源”等,又显然吸收于佛教,其中尤其是与佛教华严学中的“法界缘起”,以及“六相圆融”、“理事无碍”等理论的启发有关。至于王阳明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
http://www.chinakongzi.org/gxdt/200801/t20080118_3162401.htm 2008-01-18

佛教与中国传统哲学
步阐明一切诸法乃至众生诸佛是平等互即、圆融无碍的。可是,当华严宗人以「十玄无碍」、「六相圆融」、「理事无碍」等理论去解释法界缘起、生佛关系时,就侧重於以「各唯心现故」去解释万事万物乃至众生与佛的相入相即,指出「一切法皆唯心现,无别自体,是故随心回转...
http://www.chinakongzi.org/gxdt/200801/t20080115_3158835.htm 2008-01-15

华严宗"唯心"辩证法思想述评
思维的经验教训是不无裨益的。 华严宗"唯心"辩证法的思想前提 任何一种哲学形态都有其哲学基础。华严宗哲学的理论大厦是建筑在"法界缘起"基础上的。"若缺一缘,余不成起,起不成故,缘义即坏"。就是说,世界的存在不是无条件的,若缺少任何一缘(条件),世界就不会呈现...
http://www.chinakongzi.org/gxdt/200712/t20071207_3000956.htm 2007-12-07

中国儒学的历史演变与未来展望
二十等章注)等思想有联系。而理学核心理论中的“理一分殊”、“体用一源”等,又显然吸收于佛教,其中尤其是与佛教华严学中的“法界缘起”,以及“六相圆融”、“理事无碍”等理论的启发有关。至于王阳明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
http://www.chinakongzi.org/rjwh/ddmj/louyulie/200708/t20070824_2436129.htm 2007-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