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佛教对理学,特别是对朱熹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本讲对佛教在两宋时期的笼罩性影响及朱子所受佛教熏陶之情形进行简要说明;从理气论、心性论、工夫论等方面分析佛教对朱子理学的影响;考察朱熹对佛教理解与评判之状况;分析朱子理学吸收佛教的内容、范围和程度,...
|
http://culture.dzwww.com/gdxw/201808/t20180818_17740727.htm
|
2018-08-18
|
皆为明代哲学史的重要环节。从中国哲学的东亚传播与接受角度看,罗钦顺的理气思想深刻影响了理气“四七之辩”的形成。罗钦顺的理气论是否符合朱熹本意,理气二者之间的关系究竟为何,引起朝鲜儒者广泛的论争。《困知记》中“理气为一物”之论曾在朝鲜引起了持久讨...
|
http://culture.dzwww.com/gdxw/201806/t20180613_17484294.htm
|
2018-06-13
|
古东亚朱子学。 公元13世纪初,朱子学开始传入韩国和日本,迈进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就韩国而言,高丽和朝鲜时期的学者,以朱子理气论为基础,对心情哲学展开了深入细微的探讨。如韩国关于“四端七情”论辩,探讨的就是“四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情与“七...
|
http://www.dzllzg.com/wszj/201704/t20170412_15760603.html
|
2017-04-12
|
以此为线索,提点出理学的核心观念与问题意识:从胡瑗以来,理学对于天地根本必然性与应然性的认识逐渐形成、凝塑,最终在朱子的理气论中找到了“最为易简的理论形态”。从天理的具体含义入手,最终指向对于整个理学基本精神的揭示,作者通过严谨细密、以小见大的概...
|
http://www.chinakongzi.org/ds/201607/t20160719_14642115.htm
|
2016-07-19
|
转化的中介。我们再回顾一下陈景元的本体论,在道——太极(气)——天地万物”这一宇宙发生过程中,气同样处于中介的位置,二程之理气论与陈景元之道气论在反映世界的本原或本体方面,从内容到结构,都有惊人的相似性。如果说二程之理气论受到了张载关学的影响,只是...
|
http://www.chinakongzi.org/zhwh/zzbj/201605/t20160503_14230361.htm
|
2016-05-03
|
实际上是为了讲“明其物之理”。由此可见,朱子传二程之道,主要传的是二程的格物致知之论。本文仅通过分析朱子格致论与其他诸如理气论、心性论、理欲论等问题的相互关系,以确立朱子的格致论在其理学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一、格致论与理气论理气问题是北宋张载与二程...
|
http://www.chinakongzi.org/guoxue/lzxd/201011/t20101104_5940496.htm
|
2010-11-04
|
朔)的博士论文(他也是潘富恩的弟子),《刘蕺山哲学研究》(1995年4月完成,1997年 3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对宗周之学行、理气论、心性论、诚义论、慎独论及宗周哲学之定位,分别加以阐述。作者指出,牟宗三先生言蕺山之学与胡五峰(胡宏)为同一义理间架,并认...
|
http://www.chinakongzi.org/guoxue/lzxd/200907/t20090727_4958269.htm
|
2009-07-27
|
修改《大学诚意章 》,可见他是如何矢志于树立自己的理学,然而生前终未如愿。 著作有《朱子大全》,《童蒙须知》。 哲学思想 ■理气论 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朱...
|
http://www.ccsc.gov.cn/jnrwwh/rw/200802/t20080223_3215658.html
|
2008-02-23
|
朔)的博士论文(他也是潘富恩的弟子),《刘蕺山哲学研究》(1995年4月完成,1997年 3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对宗周之学行、理气论、心性论、诚义论、慎独论及宗周哲学之定位,分别加以阐述。作者指出,牟宗三先生言蕺山之学与胡五峰(胡宏)为同一义理间架,并认...
|
http://www.chinakongzi.org/gxdt/200801/t20080117_3162128.htm
|
2008-01-17
|
用的一些观点。罗钦顺思想的要旨是理气问题,他对理学的批评也由此问题引申而出。理气问题是宋明理学中的重要问题,朱熹是程朱派理气论的集大成者。罗钦顺论理气,与朱熹的一个根本不同,是把着眼点放在“气”上,以“气”为本,由此表现出与朱熹理气论的根本对立。...
|
http://www.chinakongzi.org/gxdt/200801/t20080116_3160370.htm
|
2008-01-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