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稷下”之名,在《史记》中就有记载。因稷门而名的“稷下学宫”,顺应战国时代变法改革的历史潮流而产生。公元前376年,齐国国君田午面临着统治有待巩固、人才匮乏的现实,他继承齐国尊贤纳士的优良传统,在国都的稷门附近建起了一座巍峨的学宫,广招文学游说之士讲...
|
https://www.dzwww.com/xinwen/guoneixinwen/201907/t20190718_18958938.htm
|
2019-07-18
|
积极张扬其价值取向,全面推动齐国社会变革,其成效是十分突出的。 三、稷下学宫与先秦诸子之学的形成与发展 稷下学宫是田齐桓公(田午)在临淄城西门“稷门”设立的兼具中央学术、教育机构与政府咨询机构性质的场所,它的设立是齐国尊贤传统的延续和发展,鼎盛时期的稷...
|
https://sd.dzwww.com/sdnews/201809/t20180929_17896508.htm
|
2018-09-29
|
始者是田齐桓公。需要说明的是,此齐桓公并非“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春秋霸主齐桓公小白,而是田氏代齐后,田齐政权第三代君主田午,也就是初中语文课本《扁鹊见蔡桓公》中那位因为讳疾忌医,最终病入膏肓的蔡桓公。 田氏代齐后,新政权面临重重困难。田和称侯仅两...
|
http://culture.dzwww.com/gdxw/201710/t20171031_16595865.html
|
2017-10-31
|
但是,无数偶然的背后,一定有着一个巨大的必然。它常常被我们忽视,却所向披靡,无往而不胜。 这一天,“必然”化作一个叫作“田午”的少年,御风而来。 关于齐桓公田午的故事很多,最为众所周知的是“扁鹊见齐桓公”,他的名字随“讳疾忌医”“病入膏肓”两个成...
|
http://culture.dzwww.com/zx/201608/t20160804_14729827.html
|
2016-08-04
|
但是,无数偶然的背后,一定有着一个巨大的必然。它常常被我们忽视,却所向披靡,无往而不胜。 这一天,“必然”化作一个叫作“田午”的少年,御风而来。 关于齐桓公田午的故事很多,最为众所周知的是“扁鹊见齐桓公”,他的名字随“讳疾忌医”“病入膏肓”两个成...
|
http://culture.dzwww.com/gdxw/201608/t20160804_14729193.html
|
2016-08-04
|
来他又取道汤阴(今河南汤阴县)之伏道社,渡黄河经长清(今山东长清县),于公元前357年到了齐国的都城临淄(今山东临淄县)。齐桓侯田午派人招待他,桓侯接见时,他望着桓侯的颜色,便说:“君有疾在胰理,不治将深。”桓侯答道:“寡人无疾”。他离开后,桓侯就对左右...
|
http://jinan.dzwww.com/ztzh/yxjn/jnms/201509/t20150907_13025009.htm
|
2015-09-07
|
八篇,今本 《吴子》当是这四十八篇中的一部分。《艺文志》杂家类有《吴子》一篇,书已佚,疑亦吴起所作。齐威王 齐威王(?-前320)田午之子,名因齐,即田因齐。战国时齐国的国君,公元前356年至公元前320年在位。即位之初,齐国曾一度出现了 「诸侯并伐,国人不治」...
|
http://www.ccsc.gov.cn/whmr/201202/t20120212_6903421.html
|
2012-02-12
|
谈起。公元前383年,齐太公田和死后,太子田剡(shàn)继位,是为齐废公。公元前374年,出生于公元前400年的齐太公田和的小儿子田午发动政变,一举干掉了国君田剡及首相孺子喜,然后自立为齐桓侯,这就是我们人所共知的田齐桓公。当然,此时的田午完全没想到这次...
|
http://www.chinakongzi.org/xxt/qqnr/201109/t20110926_6660604.htm
|
2011-09-26
|
谈起。公元前383年,齐太公田和死后,太子田剡(shàn)继位,是为齐废公。公元前374年,出生于公元前400年的齐太公田和的小儿子田午发动政变,一举干掉了国君田剡及首相孺子喜,然后自立为齐桓侯,这就是我们人所共知的田齐桓公。当然,此时的田午完全没想到这次...
|
http://www.chinakongzi.org/xxt/qqnr/200904/t20090427_4556315.htm
|
2009-04-27
|
八篇,今本《吴子》当是这四十八篇中的一部分。《艺文志》杂家类有《吴子》一篇,书已佚,疑亦吴起所作。 齐威王 齐威王(?-前320)田午之子,名因齐,即田因齐。战国时齐国的国君,公元前356年至公元前320年在位。即位之初,齐国曾一度出现了「诸侯并伐,国人不治」...
|
http://www.ccsc.gov.cn/whmr/200808/t20080814_3832313.html
|
2008-08-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