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言,以为不朽。吾所作子书未成,以此为恨耳”。人生无法重来的陆机,带着立言著书的念想赴死。 陆机之文才,被唐太宗评价为“百代文宗,一人而已”,成语“陆海潘江”中的“陆”即是指他。他所作《文赋》“文书双绝”,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如此...
|
http://culture.dzwww.com/zx/201912/t20191224_19504626.htm
|
2019-12-24
|
立言,以为不朽。吾所作子书未成,以此为恨耳”。人生无法重来的陆机,带着立言著书的念想赴死。 陆机之文才,被唐太宗评价为“百代文宗,一人而已”,成语“陆海潘江”中的“陆”即是指他。他所作《文赋》“文书双绝”,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如此...
|
http://culture.dzwww.com/gdxw/201912/t20191224_19504624.htm
|
2019-12-24
|
叹:“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陆云也因连坐被诛。二陆之死,天下痛惜。 唐太宗李世民修 《晋书》 时亲为陆机立传,评价陆机是“百代文宗,一人而已”。此言出自一代英主之口,足以说明陆机在中国文坛上的历史地位。可惜的是,陆机的许多著作,如 《吴书》50卷、《晋纪...
|
http://culture.dzwww.com/gdxw/201803/t20180306_17113297.htm
|
2018-03-06
|
于墓地的争议,只不过是韩愈一生留下的诸多争议中的一个。作为中唐时期中国文坛的领袖,韩愈发起了古文运动,文起八代之衰,被称百代文宗。他开创韩孟诗派,提出不平则鸣、以文入诗,影响整个两宋的诗歌创作。他捍卫儒家地位,提出“道统”理论,成为宋明理学的先声。...
|
http://www.dzwww.com/xinwen/guoneixinwen/201707/t20170717_16167622.htm
|
2017-07-17
|
于墓地的争议,只不过是韩愈一生留下的诸多争议中的一个。作为中唐时期中国文坛的领袖,韩愈发起了古文运动,文起八代之衰,被称百代文宗。他开创韩孟诗派,提出不平则鸣、以文入诗,影响整个两宋的诗歌创作。他捍卫儒家地位,提出“道统”理论,成为宋明理学的先声。...
|
http://www.dzwww.com/xinwen/shehuixinwen/201707/t20170717_16167430.htm
|
2017-07-17
|
木”盛景,追忆曾在潮州为官的韩文公——韩愈。 韩愈,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韩祠橡木”是潮州八景之一,在当地也称为“韩木”,相传为韩愈亲手所植。到清代嘉庆年间,韩木枯死,后人感叹“只见韩...
|
http://culture.dzwww.com/sc/201603/t20160329_14067588.html
|
2016-03-29
|
木”盛景,追忆曾在潮州为官的韩文公——韩愈。 韩愈,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韩祠橡木”是潮州八景之一,在当地也称为“韩木”,相传为韩愈亲手所植。到清代嘉庆年间,韩木枯死,后人感叹“只见韩...
|
http://culture.dzwww.com/zx/201603/t20160327_14054952.html
|
2016-03-27
|
韩愈(768~824)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古文家、诗人,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 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韩愈在书法史上亦有很高的地位,他用文学家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功力,写出两篇振聋发聩 的书法批评诗文,其浪漫主义的批评模...
|
http://culture.dzwww.com/sc/201603/t20160307_13951389.html
|
2016-03-07
|
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送褚校书归旧山歌 唐·韦应物 握珠不返泉,匣玉不归山。明皇重士亦如此,忽怪褚生何得还。方称羽猎赋,未拜兰台职。汉箧...
|
http://lingxian.dzwww.com/whsh/201410/t20141013_11162470.htm
|
2014-10-13
|
叠意回舒,若重岩之积秀。千条析理,则电坼霜开;一绪连文,则珠流璧合。其词深而雅,其义博而显。故足远超枚、马,高蹑王、刘,百代文宗,一人而已。 陆机为文繁缛赡密,时人张华曾讥之“患太多”[40],沈德潜认为其诗“通赡自足,而绚采无力”,“令阅者白日欲卧”[...
|
http://www.chinakongzi.org/guoxue/lzxd/200705/t20070521_2167234.htm
|
2007-05-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