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113条 用时0.312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留有余地
要能当止则止,为身后留下余地以做转圜空间。这样,终身都不会被动和受辱。墨子谓“止”曰:“知止,则日进无疆,反者,道之动。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隋朝大儒王通专作《止学》,其杰出智慧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十分深远,名垂史册的魏征、李靖、徐世绩、房玄龄等千古贤...
https://www.dzwww.com/xinwen/shehuixinwen/201902/t20190222_18420018.htm 2019-02-22

军媒发声:多留意“精神长相”
多到群众中调研,多倾听群众所思所盼,访得真情、觅得实策,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让自己行止有“度”。《道德经》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只有认识到过分的追求所带来的后果并及时“适可而止”,才能行稳致远。当然,“知止”不是不思进取、安于...
https://www.dzwww.com/xinwen/guoneixinwen/201902/t20190220_18415579.htm 2019-02-20

李渔:有现代观念的古代文人
畅。他对身份地位不同的人应当如何摆正位置和心态,做了一番淋漓尽致的解析,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退一步法”,富贵者应“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才不会损身;贫贱者当遵“退一步法”,即通过与自己逆境的比较,获得心态的平衡,才不会致郁,也就是人无论贫富,...
http://culture.dzwww.com/gdxw/201811/t20181107_18038430.htm 2018-11-07

李渔:有现代观念的古代文人
畅。他对身份地位不同的人应当如何摆正位置和心态,做了一番淋漓尽致的解析,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退一步法”,富贵者应“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才不会损身;贫贱者当遵“退一步法”,即通过与自己逆境的比较,获得心态的平衡,才不会致郁,也就是人无论贫富,...
http://culture.dzwww.com/zx/201811/t20181106_18035260.htm 2018-11-06

李渔:有现代观念的古代文人
畅。他对身份地位不同的人应当如何摆正位置和心态,做了一番淋漓尽致的解析,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退一步法”,富贵者应“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才不会损身;贫贱者当遵“退一步法”,即通过与自己逆境的比较,获得心态的平衡,才不会致郁,也就是人无论贫富,...
http://culture.dzwww.com/gdxw/201811/t20181106_18035256.htm 2018-11-06

李渔:有现代观念的古代文人
畅。他对身份地位不同的人应当如何摆正位置和心态,做了一番淋漓尽致的解析,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退一步法”,富贵者应“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才不会损身;贫贱者当遵“退一步法”,即通过与自己逆境的比较,获得心态的平衡,才不会致郁,也就是人无论贫富,...
http://culture.dzwww.com/zx/201811/t20181106_18035122.htm 2018-11-06

知止而后定
悔。 反省自己拥有的“杯中水”已达几分,自己人生之“车”行驶速度如何,是一路高速不止,还是有快有慢、掌控有度? 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孔子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适可而止,适时主动“减...
http://culture.dzwww.com/gdxw/201810/t20181013_17939910.htm 2018-10-13

为政以廉应知“行止”
不殆,不能贪得无厌。“贪物而不知止者,虽有天下不富矣。”凡事都要懂得适可而止,面对诱惑,要做到心如止水;面对名利,要做到知足不辱。“内无妄思则外无妄动”,要抓好思想教育这个根本,坚定理想信念,引导敦促党员干部不断锤炼党性,革除“精神之弊”与“行为之...
https://www.dzwww.com/dzwpl/gddb/201809/t20180925_17879560.htm 2018-09-25

知止
不起财色诱惑,锒铛入狱;坐拥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不懂得珍惜利用,竭泽而渔,贻害子孙……对此,两千余年前,老子就曾告诫:“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足于内,就不会招来羞辱,知止于外,则不会陷自身于险境,才能安乐长久。 我们从小所接受的教育,恰恰...
http://culture.dzwww.com/gdxw/201804/t20180424_17296136.htm 2018-04-24

致良知四合院:阳明心学学会一半,成就一生
快洒脱,何等简易!”” 在王阳明看来,功夫在减不在增,所谓减即去物欲之昏蔽;减尽人欲,便回复良知之本体了。 《道德经》里也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人不能有太多的欲望,要懂得适可而止。 王阳明曾给学生举例,古代的张良、董仲舒、诸葛亮、韩愈等取得了卓越成就的人...
http://finance.dzwww.com/tz/zjby/201803/t20180323_17183022.html 2018-03-23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