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信也”!在解释《诗》的背景时,用诗者也常常立足于道德的层面。成公十六年鄢陵之战前,申叔时评论楚军时引《周颂·思文》“立我烝民,莫匪尔极”之句,突出“德正”“时顺”方可“上下和睦,周旋不逆,求无不具,各知其极”。《小雅·常棣》本是宴享兄弟时赞美兄...
|
http://culture.dzwww.com/zx/201902/t20190228_18446032.htm
|
2019-02-28
|
是“信也”!在解释《诗》的背景时,用诗者也常常立足于道德的层面。成公十六年鄢陵之战前,申叔时评论楚军时引《周颂·思文》“立我烝民,莫匪尔极”之句,突出“德正”“时顺”方可“上下和睦,周旋不逆,求无不具,各知其极”。《小雅·常棣》本是宴享兄弟时赞美兄...
|
http://culture.dzwww.com/gdxw/201902/t20190225_18427711.htm
|
2019-02-25
|
获麟,纲纪失统,怨祸构连,饥馑频仍。 千秋荣辱,百代废兴,斗转参横,沐雨栉风。 崇文兴学,开辟鸿蒙,人知所止,福善盈盈。 立我烝民,以理以风,惟此圣道,曷可弗宗? 嗟我夫子,既圣且明,述而识文,作而知情。 垂仪立极,山海麟凤,生民未有,卓乎独盛。 弟子拱辰...
|
http://sd.dzwww.com/sdnews/201709/t20170928_16482993.htm
|
2017-09-28
|
获麟,纲纪失统,怨祸构连,饥馑频仍。 千秋荣辱,百代废兴,斗转参横,沐雨栉风。 崇文兴学,开辟鸿蒙,人知所止,福善盈盈。 立我烝民,以理以风,惟此圣道,曷可弗宗? 嗟我夫子,既圣且明,述而识文,作而知情。 垂仪立极,山海麟凤,生民未有,卓乎独盛。 弟子拱...
|
http://sd.dzwww.com/sdnews/201709/t20170928_16481507.htm
|
2017-09-28
|
仁孝为本,父子融融。忠信相交,上下股肱。日升月恒,泮水辟雍。明德新民,君子之风。性情和达,乃为中庸。诗礼传家,开我华风。立我烝民,莫非尔功。立己达人,四海弟兄。修齐治平,天下为公。文德既修,远方来朋。寅协万邦,和而不同。弥高弥坚,圣自天纵。照临千秋...
|
http://sd.dzwww.com/sdnews/201609/t20160926_14951710.htm
|
2016-09-26
|
本,父子融融。 忠信相交,上下股肱。 日升月恒,泮水辟雍。 明德新民,君子之风。 性情和达,乃为中庸。 诗礼传家,开我华风。 立我烝民,莫非尔功。 立己达人,四海弟兄。 修齐治平,天下为公。 文德既修,远方来朋。 寅协万邦,和而不同。 弥高弥坚,圣自天纵。 照...
|
http://www.chinakongzi.org/17zt/qqtjk/jk/201609/t20160922_14942104.htm
|
2016-09-22
|
本,父子融融。 忠信相交,上下股肱。 日升月恒,泮水辟雍。 明德新民,君子之风。 性情和达,乃为中庸。 诗礼传家,开我华风。 立我烝民,莫非尔功。 立己达人,四海弟兄。 修齐治平,天下为公。 文德既修,远方来朋。 寅协万邦,和而不同。 弥高弥坚,圣自天纵。 照...
|
http://www.chinakongzi.org/17zt/qqtjk/jkyl/201609/t20160920_14930029.htm
|
2016-09-20
|
为本,父子融融。 忠信相交,上下股肱。日升月恒,泮水辟雍。 明德新民,君子之风。性情和达,乃为中庸。 诗礼传家,开我华风。立我烝民,莫非尔功。 立己达人,四海弟兄。修齐治平,天下为公。 文德既修,远方来朋。寅协万邦,和而不同。 弥高弥坚,圣自天纵。照临千...
|
http://www.chinakongzi.org/kzwltst/cc/201605/t20160509_14261766.htm
|
2016-05-09
|
为本,父子融融。 忠信相交,上下股肱。日升月恒,泮水辟雍。 明德新民,君子之风。性情和达,乃为中庸。 诗礼传家,开我华风。立我烝民,莫非尔功。 立己达人,四海弟兄。修齐治平,天下为公。 文德既修,远方来朋。寅协万邦,和而不同。 弥高弥坚,圣自天纵。照临千...
|
http://www.dzwww.com/2014/gjkzdd/jw/201409/t20140929_11112610.htm
|
2014-09-29
|
義以建利,禮以順時,信以守物。民生厚而德正,用利而事節,時順而物成,上下和睦,周旋不逆,求無不具,各知其極。故詩曰:‘立我烝民,莫匪爾極。’是以神降之福,時無災害,民生敦厖,和同以聽,莫不盡力以從上命,致死以補其闕,此戰之所由克也。今楚内棄其民,...
|
http://www.chinakongzi.org/kzsf/lsjd/cqzz/200805/t20080531_3654005.htm
|
2008-05-3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