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39条 用时0.265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中西之间:轴心时期文化转型的比较——以《周易》为透视文本
此人更多地不是个体的人而是群体的人,这种群体性的典型就是“宗”。关于大传的宗法观念,《象·同人》提出了一个原则:“君子以类族辨物。”“族类”作为一个群体概念,其典型正是“宗”亦即宗族。一个宗族就是一个大的家,《彖·家人》称:“家人,女正位乎内,...
http://www.chinakongzi.org/zhwh/zzbj/201605/t20160503_14231270.htm 2016-05-03

《泛论中华文化标志及其建筑与城市》(第三章)
华文化理想可一个同字以蔽之。【附】《康熙字典》释同:“《说文》:合会也。《玉篇》:共也。《易·同人》: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书·益稷》:敷同曰奏罔功。又《广韵》:齐也。《书·舜典》:同律度量衡。《诗·小雅》:我马既同。又聚也。《诗·小雅...
http://www.ccsc.gov.cn/yjjj/201403/t20140327_9908131.html 2014-03-27

孔孟道德修养与教育思想的普适性---兼论孔孟道德学说的批评方法
术的成就不易忘记。我们无法返回到旧石器时代的水准。如果人类的道德力消失,但是智术又这样高超,那么人类很容易变成自我毁灭的类族——所以道德问题的紧急千百倍于往古。”[3](p529)由此观之,孔孟道德思想的现代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来源:《黄冈师范学院学...
http://www.chinakongzi.org/guoxue/lzxd/201303/t20130314_8113542.htm 2013-03-14

中西之间:轴心时期文化转型的比较——以《周易》为透视文本
此人更多地不是个体的人而是群体的人,这种群体性的典型就是“宗”。关于大传的宗法观念,《象·同人》提出了一个原则:“君子以类族辨物。”“族类”作为一个群体概念,其典型正是“宗”亦即宗族。一个宗族就是一个大的家,《彖·家人》称:“家人,女正位乎内,...
http://www.chinakongzi.org/gxdt/200801/t20080117_3162129.htm 2008-01-17

《周易》
否亨,不乱群也。包羞,位不当也。有命无咎,志行也。大人之吉,位正当也。否终则倾,何可长也。 13. 同人 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 出门同人,又谁咎也。同人于宗,吝道也。伏戎于莽,敌刚也。三岁不兴,安行也。乘其墉,义弗克也。其吉,则困而反则也。同...
http://www.chinakongzi.org/kzsf/lsjd/zhouyi/200711/t20071120_2904806.htm 2007-11-20

中西之间:轴心时期文化转型的比较——以《周易》为透视文本
此人更多地不是个体的人而是群体的人,这种群体性的典型就是“宗”。关于大传的宗法观念,《象·同人》提出了一个原则:“君子以类族辨物。”“族类”作为一个群体概念,其典型正是“宗”亦即宗族。一个宗族就是一个大的家,《彖·家人》称:“家人,女正位乎内,...
http://www.chinakongzi.org/rjwh/ddmj/huangys/200708/t20070819_2414285.htm 2007-08-19

《易传》中的君子教育
下,安民志。 上面是天下面是泽,要“小心行走”。君子效此断定上下名份和礼仪,使民众安心遵守。 13同人 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 天与火相互亲和,象征“和同与人”。君子效此分析不同族群、辨别事物类别,以审异求同。 15谦 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
http://www.chinakongzi.org/guoxue/lzxd/200708/t20070817_2412615.htm 2007-08-17

魏晋玄学的文化精神
且是社会上种种伪善、欺诈的根源。名教是“大道陵迟”的衰世产物:“及至不存,大道陵迟,乃始作文墨,以传其意,区别群物,使有类族。造立仁义,以婴其心,制为名分,以检其外。劝学讲文,以神其教;故六经纷错,百家繁炽,开荣利之途,故奔骛而不觉。”(《难自...
http://www.chinakongzi.org/gxdt/200707/t20070728_2376257.htm 2007-07-28

中西之间:轴心时期文化转型的比较——以《周易》为透视文本
此人更多地不是个体的人而是群体的人,这种群体性的典型就是“宗”。关于大传的宗法观念,《象·同人》提出了一个原则:“君子以类族辨物。”“族类”作为一个群体概念,其典型正是“宗”亦即宗族。一个宗族就是一个大的家,《彖·家人》称:“家人,女正位乎内,...
http://www.chinakongzi.org/zzbj/mj/lzxd/200707/t20070704_2325864.htm 2007-07-04

客观化及其限制——牟先生《荀学大略》解义(东方朔)
17页)其次,荀子由性、天之被治转而重诚朴笃实之心而成其理性主义品格。与孟子主性善而向深处悟、向高处提不同,荀子作正名,辨类族,隆礼义而杀诗书,表现为向广处转、向外面推。是则,孟子重在内圣,而荀子重在外王。内圣之学固是儒门之命脉,但此内圣之仁道原...
http://www.chinakongzi.org/rjwh/ddmj/dongfs/200705/t20070523_2176652.htm 2007-05-23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