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247条 用时0.187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纯纯粹粹”的美学大家刘纲纪
但是皆因其中旁涉对各类当代人物的品评而未果。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十四五年前在李泽厚先生家里,看到李刘亲笔通信里谈及《中国美学史》的续写:刘纲纪精细耕耘而草拟而成的“唐代美学撰写大纲”也写在信里,用以征求意见与相互探讨,而李泽厚在回信里,高屋建瓴地...
http://culture.dzwww.com/zx/201912/t20191211_19443861.htm 2019-12-11

追思·刘纲纪:做学问是为了国家民族
12月1日,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美学家、中国实践美学及中国美学史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刘纲纪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 1956年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刘纲纪受时任武大校长李达邀请至武汉大学哲学系从教。半个世纪以来,刘纲...
http://culture.dzwww.com/zx/201912/t20191204_19423474.htm 2019-12-04

先生把一生都献给了美学研究
人,也特别关心学生,经常熬夜修改学生论文,大家都认为他会很快好起来,没想到走得这么突然。 先生不只是埋头于具体问题 《中国美学史》由李泽厚、刘纲纪主编,刘纲纪独立执笔完成的百余万字的两卷巨著,被誉为“中国美学的开山之作”。送别之际,90岁高龄的李泽厚...
https://www.dzwww.com/xinwen/shehuixinwen/201912/t20191204_19420826.htm 2019-12-04

西周礼乐美学研究的新成果——《西周礼乐美学考论》评介
在当代形态的中国美学史研究中,夏商西周具有别样的意义。一方面,它是中国文明从早期聚落向王朝政治转变的重大时代,同时也是美学的器物史研究向文字史研究递变的时代。近年来,随着考古学界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推进,这些王朝的面目变得愈加清晰起来。尤其是西周时期...
http://culture.dzwww.com/zx/201911/t20191119_19372536.htm 2019-11-19

坚定文化自信 打造传世精品(逐梦70年)
国古代史、中国文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教育、心理、宗教、法学等9个分卷中,而且,在哲学卷中,还在中国哲学史、中国美学史两个分类中分别立目。所有出现在《大辞海》各分卷中的“孔子”条目,均根据自身学科性质,从各学科角度对孔子的生平、经历、思想主...
https://www.dzwww.com/xinwen/guoneixinwen/201910/t20191022_19278281.htm 2019-10-22

研究心得:建构中国特色汉语史诗理论体系
话思维的史诗被代表理性思维的哲学所取代。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三卷表示,要把荷马等诗人驱逐出他的《理想国》。朱光潜在《西方美学史》中指出,这是因为“柏拉图处在希腊文化由文艺高峰转向哲学高峰的时代”。而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一方面,农耕生产、血缘管理...
http://culture.dzwww.com/zx/201910/t20191009_19236218.htm 2019-10-09

生活美学:为生活立“美之心”
发展的必然结果:20世纪的中国美学,从对西方超功利美学的引进开始、到美学大讨论中对人的实践的讨论、再到生活美学的兴起,这一美学史的发展表明美学在不断向具体的、活着的、小写的人落实和生成。从美学史角度对生活美学的这个历史定位,笔者基本赞成,那么,生活...
http://www.dzllzg.com/wszj/201907/t20190715_18945488.html 2019-07-15

艺术的“源”与“流”之辩
关于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也就是艺术的“源”与“流”的问题,在古今中外的艺术史、美学史上都有着广泛的讨论,可谓“前人之述备矣”。 在中国艺术理论史上,对于这一话题的探讨,在清朝这个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阶段达到了顶点,诸如:叶燮论“正、变、盛、衰”;石涛论...
http://culture.dzwww.com/cy/201906/t20190606_18801626.htm 2019-06-06

艺术的“源”与“流”之辩
关于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也就是艺术的“源”与“流”的问题,在古今中外的艺术史、美学史上都有着广泛的讨论,可谓“前人之述备矣”。 在中国艺术理论史上,对于这一话题的探讨,在清朝这个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阶段达到了顶点,诸如:叶燮论“正、变、盛、衰”;石涛论...
http://culture.dzwww.com/zx/201906/t20190606_18801658.htm 2019-06-06

文学艺术就是要传情达意 要写有温度的文字
就越强。孟繁华先生发起的关于有情义的文学的讨论,我举双手赞成。 文艺上的传情说,来自美学上的“传达说” 关于情感的传达,在美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学说,被称为“传达说”,提出者不是职业美学家,而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这位创作了《战争与和平》《安...
http://culture.dzwww.com/gdxw/201905/t20190515_18725970.htm 2019-05-15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