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36条 用时0.141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林文庆的北京足迹
令,从南洋前往北京担任清内务部医务顾问及北京西医院监督。不过,笔者最近在翻阅《清末民初政情内幕——袁世凯政治顾问乔·厄·莫理循书信集》中,看到一封1910年10月21日,《泰晤士报》记者“北京的莫理循”的朋友谈到林文庆的信(莫理循和林文庆是英国爱丁堡大学...
http://culture.dzwww.com/gdxw/201906/t20190626_18873696.htm 2019-06-26

寒冬冰嬉
诗:“竹爆如雷殷,池冰若砥平。八旗分整暇,千队竞纵横”,“鸟翔旗色初分队,鱼贯嗃声每应弦”,极写一时之盛。澳大利亚摄影家莫理循(1862-1920)所拍《溜冰老人》的照片脍炙人口,有人说那老人家拿的就是“苏秦背剑”的姿势,据考表演者年轻时的冰上功夫,就甚得...
http://culture.dzwww.com/gdxw/201801/t20180128_16975943.htm 2018-01-28

学人在讲
二层 ◆孔子与当代中国 主讲:陈来(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时间:1月3日14:30—16:30 地点:国家图书馆典籍博物馆二层启德厅 ◆莫理循文库东渡前后的中国反应 主讲:马军(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时间:1月4日9:00 地点:上海师范大学文苑楼708 ◆亡人乐...
http://culture.dzwww.com/gdxw/201801/t20180105_16871901.htm 2018-01-05

沙逊和莫理循的藏书票
的同时,讲述了藏书票背后的故事以及书票主人的人生轨迹。书中介绍的很多藏书票鲜有人提及。比如维克多·沙逊和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的藏书票。 维克多·沙逊的先人为犹太富商,在反犹浪潮的冲击下,沙逊家族几经辗转迁至印度,并加入英国籍。维克多·沙逊1881年出...
http://culture.dzwww.com/gdxw/201710/t20171021_16558019.html 2017-10-21

新文化运动百年:城头变幻黄龙旗 激起“铁屋”波澜
命”、“洪宪帝制”等比起来,它哪里算得上“大事件”——从开始到彻底完结,不到半个月;话说也有几万军队参与交战,但让亲历者莫理循感到奇怪的是:双方互射所发子弹不会少于五千万发,伤亡人数总共二十五人。战争打得如同儿戏,甚至有人怀疑,可能是按剧本走台的...
http://culture.dzwww.com/ls/201705/t20170515_15918224.html 2017-05-15

1894年慈禧治下的百姓生活
莫理循全名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George Ernest Morrison,1862年2月4日-1920年5月30日),澳大利亚出生的苏格兰人,1887年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医科。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1897年-1912年),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1912年-1920年)。他是一位与近代中国关...
http://culture.dzwww.com/zx/201701/t20170125_15480389.html 2017-01-25

雷尼诺恩镜头里的清末民初北京风貌
少在那里工作从20世纪初到30年代。雷尼诺恩的摄影作品风格复古,并擅长对照片进行手工上色,许多是经典之作。据30、40年代旧居北京 的德国女摄影师海达-莫理循所述,雷尼诺恩的摄影风格对她有很深的影响。 window.HLBath=1;...
http://culture.dzwww.com/zx/201609/t20160909_14890281.html 2016-09-09

晚清那些身高超过2米的巨人 看完惊呆了
达香港,经广州、上海、宁波、苏州、南京、烟台一路向天津、北京漫游拍摄,时间长达一年。 晚清时期驻华的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莫理循拍摄的乡村巨人 1894年,莫理循游历中国南方,而后又到东三省。1897年开始常驻北京。莫理循对中国问题研究甚详,是报道中国消息的...
http://culture.dzwww.com/ls/201608/t20160803_14723350.html 2016-08-03

北京西郊跑马场在义和团“灭洋”运动中被烧毁
能。清末民初,很多官员就经常光顾这里,与使馆官员、记者以及洋商交谈应酬,如曾署理邮传部大臣的梁士诒、《泰晤士报》驻京记者莫理循都是这里的常客。 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跑马场成了日本人娱乐赌博的场地。日本投降后,内战爆发,物价飞涨,民生艰难,赛马活动...
http://culture.dzwww.com/ls/201604/t20160427_14206819.html 2016-04-27

洋记者:孙文是半个中国人 革命威望来自虚构
在对袁世凯“在整个危机中始终表现出惊人的洞察力,在操纵本国人民方面表现出令人叹服的手段”深表钦佩的同时,莫理循对孙文似乎并无任何好印象。 在他写给《泰晤士报》编辑的信中,记载道:“袁世凯对我说,他认为像武昌的黎元洪,是他的行动引起了革命;张謇,共和...
http://culture.dzwww.com/ls/201602/t20160216_13837161.html 2016-02-16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