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接摘引《世说新语·赏誉》篇的句子。李清照熟稔魏晋名士的品行、性情,在作品中有17处引用《世说》中的典故,于典中见喻,典中见论。清人刘熙载《艺概·文概》谓《世说》:“人鲜不读,读鲜不嗜,往往与之俱化。”一方面,魏晋名士那真率自然、雅量高致、追求精...
|
http://culture.dzwww.com/zx/201905/t20190524_18755177.htm
|
2019-05-24
|
就包括退改签费率。通俗地说,就是买了低价票,因个人原因自愿发生退改签行为的,就应该承受高费率的退改签费用。 在舆论中,常见论者以火车票退改签费率标准来比对机票退改签费率。殊不知,飞机的运营成本与铁路大有不同。民航运输最大成本来自燃油,而燃油价格则...
|
https://www.dzwww.com/xinwen/guojixinwen/201805/t20180523_17405266.htm
|
2018-05-23
|
就包括退改签费率。通俗地说,就是买了低价票,因个人原因自愿发生退改签行为的,就应该承受高费率的退改签费用。 在舆论中,常见论者以火车票退改签费率标准来比对机票退改签费率。殊不知,飞机的运营成本与铁路大有不同。民航运输最大成本来自燃油,而燃油价格则...
|
https://www.dzwww.com/xinwen/shehuixinwen/201805/t20180523_17403188.htm
|
2018-05-23
|
史,大唐 玄奘菩萨带回 佛陀正教,毕生著作了四部论,其中《会宗论》翦破众人执取如来第二转法轮之教而堕于大乘偏空之论,《制恶见论》破除众人执取二乘空义而错以第一转法轮阿含经典为究竟之论,此二论让宵小虎狼无可安立。《三身论》则为无福听闻佛法的众生论述...
|
http://sd.dzwww.com/kjww/201507/t20150713_12696034.htm
|
2015-07-13
|
很重视史料,特别是新发现资料(起码在解读者看来如此)的运用。 张刃先生在《炎黄春秋》发表的文章,就是从解读一篇他认为“未见论者关注的范长江自己写的文章”开始的。此文即署名为“长江”的《要“招”旧大公报之“魂”么?》。他称先发表于《人民日报》,随后...
|
HTTP://www.qnjz.com/zlzj/201409/t20140925_11084826.htm
|
2014-09-25
|
伟 见 论 语 课 孔子说的“三十而立”,已经成为一个大众化的话语。现代人往往用它来指称人到了三十岁应当成家立业。但在孔子的文化生命中,三十而立有着更深刻的内涵。 孔子曾说过“可与共学,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强调人需通过学习获取不同境界的人生智...
|
http://wenshi.dzwww.com/zhongbangtoutiao/201312/t20131223_9383905.html
|
2013-12-23
|
劳规芳躅,皆善行之可慕;格言至言,悉嘉言之可听。 无言曰缄默,息怒曰霁威。 包拯寡色笑,人比其笑为黄河清;商鞅最凶残,常见论囚而渭水赤。 仇深曰切齿。 人笑曰解颐。 人微笑曰莞尔,掩口笑曰胡卢。 大笑回绝倒,众笑曰哄堂。 留位待贤,谓之虚左;官僚共署...
|
http://www.chinakongzi.org/kzsf/lsjd/yxql/200904/t20090401_4385597.htm
|
2009-04-01
|
劳规芳躅,皆善行之可慕;格言至言,悉嘉言之可听。 无言曰缄默,息怒曰霁威。 包拯寡色笑,人比其笑为黄河清;商鞅最凶残,常见论囚而渭水赤。 仇深曰切齿。 人笑曰解颐。 人微笑曰莞尔,掩口笑曰胡卢。 大笑回绝倒,众笑曰哄堂。 留位待贤,谓之虚左;官僚共署...
|
http://www.chinakongzi.org/kzsf/lsjd/shisanjing/200902/t20090225_4314050.htm
|
2009-02-25
|
上当中诏。究其原因,一方面它们在胎、釉、色彩、造型乃至内在的精神风格等方面,都几乎达到了完美境界,另一方面它们又具备了常见论及唐三彩文章中所列举的真品三彩的全部特征。可见高仿三彩确实仿到了相当的水平,没有火眼金睛则难辨真假。 唐三彩烧成温度最高约...
|
http://www.ccsc.gov.cn/jnrwwh/ww/200802/t20080223_3216073.html
|
2008-02-23
|
由是言之,郇也,孙也,皆氏也。战国之末,宗法废绝,姓氏混一,故人有两姓幷称者,实皆古之氏也。如陈完奔齐,史记称田完,陈恒见论语。史记作田常,陈仲子见孟子。郇卿书陈仲、田仲互见。田骈见郇卿书,吕览作‘陈骈’,陈、田皆氏,故两称之。推之荆卿之称庆卿...
|
http://www.chinakongzi.org/zzbj/fj/lsjd/200801/t20080102_3137419.htm
|
2008-01-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