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67条 用时0.125秒
所有结果
标题
正文
 
时间不限
1天内
1周内
1个月内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排序
说话的艺术
自我的沉思默想。发现自己内心的真相,需要性格的力量。唯勇者始敢单独面对自己;唯智者才能与自己为伴。 一般人的心灵承受不了多少静默,总需要有一点声音来解救。所以卡莱尔说:“语言属于时间,静默属于永恒。”可惜这妙念也要言诠。(余光中)window.FWBATH=1;...
http://culture.dzwww.com/gdxw/201807/t20180707_17577503.htm 2018-07-07

复旦大学图书馆藏钱振伦《制义卮言》叙论
伸的,则是他对制义体有特别的认识,他说:“诗家不妨涉禅,而时文忌之。诗家不讳绮语,而时文忌之。其体似较尊矣。然诗家亦以落言诠、涉理路为戒,古文多尚议论,而时文忌近策略,其指为较醇矣。然古文家又以语录平弱为戒,故知各营其业者,专门之学也。兼通其蔽...
http://culture.dzwww.com/gdxw/201805/t20180511_17356805.htm 2018-05-11

花月多“无赖”,岂独是扬州
只为那有情之身,是嗔爱悲欢瓜瓞绵延的虚室。 “无赖”是有情人的体磨心酿,其起落往复,沟回壑转的心路轨迹,或深隐于内,不落言诠;或直呈于外,絮乱丝烦。诗人从不愿直剖心迹,实际上,治丝益棼,此情惘然,又岂是五、七言短短韵语,所可分辨。故诗之精彩处,在...
http://culture.dzwww.com/gdxw/201712/t20171201_16727770.htm 2017-12-01

南开学者出版国内首部奥义书专著
哲学院院长王新生感慨道。 多年来,吴学国一直专注于中国哲学、印度哲学和比较哲学研究。2003年,吴学国第一本学术专著《境界与言诠——唯识的存有论向语言层面的转化》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年,《存在·自我·神性——印度哲学与宗教思想研究》开启了吴学国...
http://culture.dzwww.com/zx/201704/t20170411_15759131.html 2017-04-11

道教史
仁义之道,化乎时俗,将礼智而款乱,则淳厚之风远矣。嗑!立教者,圣人救世怨物之心也。俗教则同圣人心。同圣人心,则权实双亡,言诠俱况,方契不言之理,意象固无存焉。 张君房底分法,实际只有正具与返俗二教,其训世之教直是儒教,所以不能认为最好的分法。总而...
http://www.chinakongzi.org/zhwh/zzbj/201605/t20160503_14230510.htm 2016-05-03

北宋道士陈景元的老学思想新探
云可道,有变有迁,有言有说,是曰教典,何异糟粕。”[15]既然“常道”不可说,因此即使是“道”这一名称,也是强名而已。而一落言诠,就是有变有迁的“可道”,而非“常道”。那么,“可道”与“常道”之间是否只是单纯的对立关系呢?陈景元以为不然。在他看来,...
http://www.chinakongzi.org/zhwh/zzbj/201605/t20160503_14230369.htm 2016-05-03

王畿与道教——阳明学者对道教内丹学的融摄
彩,活佛活老子至此,弄不得一些伎俩。同此即是同德,异此即是异端。如开拳见掌,是一是二,晓然自无所遁也。不务究明本宗,而徒言诠意见之测,泥执名象,缠绕葛藤,只益纷纷射覆耳。”[67] 龙溪这一段话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龙溪的三教观及其自我认同,以及我们...
http://www.chinakongzi.org/zhwh/zzbj/201605/t20160503_14230357.htm 2016-05-03

音乐的时间哲学
语文学的修辞需要,显然是低估了其中的深蕴的,并且也不独西洋为然。在中国,乃至“各国语文皆然”。 究其一:“时间体验,难落言诠,故著语每假空间以示之”。在我国恐怕最早注意到这一问题并引柏格森哲学为由而铺陈阐述的,是当代最为博学的比较文艺学学者钱钟书...
HTTP://yantai.dzwww.com/ytyy/yylt/201509/t20150926_13114621.htm 2015-09-26

无形之相 无声之音
于密,静而求之或存,操而索之或失,虽明目谛察而不见,长策审逼而不知,岂徒倒薤,悬针,偃波、垂露而已哉,是知之者也。盖粗以言诠,而假于词说,若精以心了,则无寄词”。深刻地道出了具有明显的宽泛、模糊与不确定性的特征。 再次,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所具有的化...
http://www.dzwww.com/2015/hzzm/xsgd/201508/t20150826_12972611.htm 2015-08-26

中国音乐审美中的通感心理及其成因初探
位,中国人广泛运用取类比象的方法,通过物象表达“意”,得意而可以忘象,超越经验而获得直觉体悟。但直觉体悟又难以言传,一落言诠,便又回到了经验论的体系中。经验论习惯以旧的经验比况、理解新事物,把它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这种思想体系,首先要求学者学...
HTTP://yantai.dzwww.com/ytyy/yylt/201505/t20150524_12432564.htm 2015-05-24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搜索 言诠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