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纳海沟是板块俯冲地带,海底地质运动非常活跃,海山火山岩的物质组成及成因等是海洋地质科学家感兴趣的问题;西太平洋的暖池和北赤道流等对中国气候有重要影响,是物理海洋科学家关注的重点区域;这里有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最高的珊瑚礁大三角区,是开展海洋生物起源...
|
https://www.dzwww.com/xinwen/shehuixinwen/201905/t20190522_18746891.htm
|
2019-05-22
|
纳海沟是板块俯冲地带,海底地质运动非常活跃,海山火山岩的物质组成及成因等是海洋地质科学家感兴趣的问题;西太平洋的暖池和北赤道流等对中国气候有重要影响,是物理海洋科学家关注的重点区域;这里有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最高的珊瑚礁大三角区,是开展海洋生物起源...
|
https://www.dzwww.com/xinwen/guoneixinwen/201905/t20190521_18744820.htm
|
2019-05-21
|
纳海沟是板块俯冲地带,海底地质运动非常活跃,海山火山岩的物质组成及成因等是海洋地质科学家感兴趣的问题;西太平洋的暖池和北赤道流等对中国气候有重要影响,是物理海洋科学家关注的重点区域;这里有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最高的珊瑚礁大三角区,是开展海洋生物起源...
|
https://www.dzwww.com/xinwen/guoneixinwen/201905/t20190521_18744270.htm
|
2019-05-21
|
00公里,但是流量却特别大,相当于长江净流量峰值时期的千倍量级。”陈朝晖说,过去60年,这个“暖气管道”的起源地(即太平洋北赤道流分叉点)不断南移,因而“暖气管”不断加长,就不断把低纬度海水的热量输送到了中高纬度,这股暖流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黑潮”(因...
|
https://sd.dzwww.com/sdnews/201901/t20190109_18272372.htm
|
2019-01-09
|
和初级生产数据;成功开展现场原位实验与深海生物活体培养;首次在热带西太平洋开展大规模潜标观测研究,实现对西太平洋边界流和赤道流流量、流速及其结构的长时序连续观测。 未来,海洋国家实验室将坚定不移地实施“透明海洋”工程,从观测探测技术装备、预测预报技...
|
https://sd.dzwww.com/sdnews/201806/t20180611_17475116.htm
|
2018-06-11
|
和初级生产数据;成功开展现场原位实验与深海生物活体培养;首次在热带西太平洋开展大规模潜标观测研究,实现对西太平洋边界流和赤道流流量、流速及其结构的长时序连续观测。 未来,海洋国家实验室将坚定不移地实施“透明海洋”工程,从观测探测技术装备、预测预报技...
|
https://sd.dzwww.com/sdnews/201806/t20180611_17474496.htm
|
2018-06-11
|
和初级生产数据;成功开展现场原位实验与深海生物活体培养;首次在热带西太平洋开展大规模潜标观测研究,实现对西太平洋边界流和赤道流流量、流速及其结构的长时序连续观测。 未来,海洋国家实验室将坚定不移地实施“透明海洋”工程,从观测探测技术装备、预测预报技...
|
https://sd.dzwww.com/sdnews/201806/t20180611_17474450.htm
|
2018-06-11
|
致性较高,与它西北方向的马里亚纳海山生物区别较大,这说明洋流对生物的发展与分布有重要影响,因为卡罗琳海山和雅浦海山都受北赤道流和北赤道逆流的影响。 此外,马里亚纳海山和雅浦海山的叶绿素最大层,即浮游动植物最丰富的水层,在水下100米左右,而卡罗琳海...
|
http://www.dzwww.com/xinwen/shehuixinwen/201708/t20170821_16318601.htm
|
2017-08-21
|
二维推进到三维阶段。 发起国际NPOCE计划 据胡敦欣介绍,太平洋低纬度西边界环流系统结构复杂,不仅在上层汇聚着棉兰老流、南北赤道流、黑潮等表层流,还存在着与上层环流流向相反的次表层潜流,如棉兰老潜流、吕宋潜流、北赤道潜流、新几内亚沿岸潜流等。棉兰老潜流...
|
http://sd.dzwww.com/sdnews/201705/t20170522_15948672.htm
|
2017-05-22
|
落分布、宏基因组学和脂类组学的系统分析,推动了对海沟深渊生物地球化学机制的精细刻画。这些宝贵资料、样品为我国研究赤道和北赤道流系、马里亚纳海沟环流空间结构与时间变异及其海沟微生物群落与生物地球化学等过程奠定了良好基础。 同时,该航次还开展了OBS(海...
|
http://sd.dzwww.com/sdnews/201704/t20170411_15758902.htm
|
2017-04-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