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果在企业落地,更通过重大科研平台建设抢占前沿科技制高点,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中科院院士陈和生带领的中科院高能所团队扎根东莞10余年,建起中国散裂中子源这一大科学装置,激活东莞的“创新之源”;北京大学原校长、中科院院士...
|
https://www.dzwww.com/xinwen/jishixinwen/201912/t20191224_19504307.htm
|
2019-12-24
|
中国科学院各大研究所等颇具影响力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并产出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表示,中国散裂中子源在材料科学和技术、生命科学、物理、化学化工、资源环境、新能源等诸多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将对我国探索前...
|
https://www.dzwww.com/xinwen/guoneixinwen/201911/t20191126_19395557.htm
|
2019-11-26
|
用极化中子技术开展和计划的实验进行了全方位研讨,并展望中国极化中子的未来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表示,中国散裂中子源在材料科学和技术、生命科学、物理、化学化工、资源环境、新能源等诸多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将对我国探索前...
|
https://www.dzwww.com/xinwen/shehuixinwen/201911/t20191125_19390669.htm
|
2019-11-25
|
年中国散裂源极化中子技术研讨会是首次在我国举办的极化中子领域的国际会议,云集中科院院士、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主任陈和生,德国尤利希中子科学中心(JCNS-MLZ)主任亚历山大·约费(Alexander Ioffe)、法国劳厄-朗之万(ILL)实验室主任艾迪·勒利埃弗...
|
https://www.dzwww.com/xinwen/shehuixinwen/201911/t20191115_19361634.htm
|
2019-11-15
|
初一样,21世纪初的物理学天空也存在两朵乌云,它们是暗物质和暗能量。”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所长陈和生在2019年国际暗物质日北京地区活动上如此感慨。 出现与引力理论不一致现象 1687年,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提出了物质间...
|
https://www.dzwww.com/xinwen/shehuixinwen/201911/t20191114_19356978.htm
|
2019-11-14
|
造”三类实验搜寻暗物质粒子的可能路径。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主任、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指挥部总指挥陈和生做《暗物质之谜》报告指出,数十年来,各种天文观测结果都明确支持暗物质的存在,这使粒子物理学面临最严峻的挑战:只能解释宇宙中...
|
https://www.dzwww.com/xinwen/guoneixinwen/201911/t20191101_19314268.htm
|
2019-11-01
|
造”三类实验搜寻暗物质粒子的可能路径。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主任、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指挥部总指挥陈和生做《暗物质之谜》报告指出,数十年来,各种天文观测结果都明确支持暗物质的存在,这使粒子物理学面临最严峻的挑战:只能解释宇宙中...
|
https://www.dzwww.com/xinwen/guoneixinwen/201911/t20191101_19313857.htm
|
2019-11-01
|
造”三类实验搜寻暗物质粒子的可能路径。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主任、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指挥部总指挥陈和生做《暗物质之谜》报告指出,数十年来,各种天文观测结果都明确支持暗物质的存在,这使粒子物理学面临最严峻的挑战:只能解释宇宙中...
|
https://www.dzwww.com/xinwen/guoneixinwen/201911/t20191101_19313798.htm
|
2019-11-01
|
中广核集团慷慨出资3500万元。“大亚湾实验开创了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及国际合作共同支持基础研究的先例。”中科院高能所原所长陈和生院士说。 “为了核电站的安全生产,我们必须要让爆破量达到最小。”工程项目经理车红星说,最小的一次爆破仅使用了200克炸药。 “...
|
https://www.dzwww.com/xinwen/guoneixinwen/201908/t20190809_19039194.htm
|
2019-08-09
|
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近日公布,此次共有17人申报成功。2017年立项的区级非遗“南京微型榫卯结构木作”,也首次有了区级传承人——陈和生。退休后,这位70岁的老人在10年时间里制作了170余套微型榫卯结构木作作品,指尖上传承老南京儿时记忆。 “卖酒酿,卖桂花酒酿,...
|
https://www.dzwww.com/xinwen/shehuixinwen/201906/t20190619_18846265.htm
|
2019-06-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