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喝茶是为了解渴,喝完之后口不能干。接下来,是考虑它的香气和甜度,要回甘生津。再者,茶最好能滑入喉咙,也要鲜爽、醇厚。”陈松长在中医世家,很小的时候,便在父亲的影响下,成为了一个小茶友。“我从3岁开始喝茶,现在已经喝了58年。”丰富的体验和制茶的钻研...
|
https://www.dzwww.com/xinwen/shehuixinwen/201804/t20180427_17311261.htm
|
2018-04-27
|
的收藏家将其收藏的76个编号的秦简无偿捐赠给书院。至此,岳麓书院藏秦简(简称岳麓秦简)共有2176个编号。据岳麓秦简整理负责人陈松长教授介绍,岳麓秦简购藏后首先请荆州市文保中心专家主持,将简送往武汉大学测试中心进行科学的比对和检测,结果证实为早期竹材。...
|
http://www.chinakongzi.org/zhwh/tpjj/201611/t20161124_15188353.htm
|
2016-11-24
|
国学研究院院长、岳麓书院国学研究与传播中心主任朱汉民教授担任读祝官,湖南大学简帛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岳麓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陈松长教授担任亚献官,湖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中国书院研究中心主任邓洪波教授担任终献官。遵照传统释奠礼,进行迎神、三献礼、读祝...
|
http://www.chinakongzi.org/17zt/qqtjk/gjxs/201609/t20160928_14963311.htm
|
2016-09-28
|
刚 胡昭曦 詹石窗 蔡方鹿 黄开国 陈少明 冯达文 龚隽 李宗桂 景海峰 方光华 林乐昌 刘学智 程水金 唐浩明 朱汉民 姜广辉 肖永明 陈松长 张松辉 邓洪波 李清良 吴仰湘 陈戍国 于振波等。(排名不分先后) 附 2014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系列活动 7月11日 首届全球华人国...
|
http://www.dzwww.com/xinwen/shehuixinwen/201407/t20140714_10644403.htm
|
2014-07-14
|
大学出版社,1997[2] 廖名春.从郭店楚简论先秦儒家与《周易》的关系[A].《周易》经传与易学史新论[C].济南:齐鲁书社,2001.[3] 陈松长,廖名春.帛书《二三子问》 、《易之义》、《要》释文[A].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4] 陈鼓应.易传与道家...
|
http://www.chinakongzi.org/gxdt/200910/t20091021_5117457.htm
|
2009-10-21
|
古时代[ML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76.[2]邓立光.从帛书(易传》析述孔子晚年的学术思想[J).周易研究,2000,(3):14.[3]陈松长,廖名春.帛书(二三子问)、《易之义》、<要)释文[A].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4]张岱年.论易大传...
|
http://www.chinakongzi.org/guoxue/lzxd/200909/t20090921_5077324.htm
|
2009-09-21
|
秦简里面,‘州陵守,州陵叚守’至少出现过3次。‘守’一般都是郡守一级的,这就说明州陵在秦代肯定是个郡名。”岳麓书院副院长陈松长介绍说。另外一枚秦简当中,则清晰地篆写着“清河叚守”的字眼。陈松长说:“虽然没有清河郡的名字,但是有清河叚守,守都是郡一级...
|
HTTP://yantai.dzwww.com/ytwh/wwbh/wwyc/200804/t20080422_3509799.htm
|
2008-04-22
|
心进行整理、保护。 “它们破损厉害,有的就像面条,一碰可能就化掉” 这批珍贵竹简与湖南人的结缘,源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院长陈松长2006年12月份的一次香港之行,“那次陈院长是去开会,但却意外听到一个惊人的消息:香港某文物商手上有着数千枚秦汉竹简,如果再...
|
HTTP://yantai.dzwww.com/ytwh/200804/t20080415_3396987.htm
|
2008-04-15
|
心进行整理、保护。 “它们破损厉害,有的就像面条,一碰可能就化掉” 这批珍贵竹简与湖南人的结缘,源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院长陈松长2006年12月份的一次香港之行,“那次陈院长是去开会,但却意外听到一个惊人的消息:香港某文物商手上有着数千枚秦汉竹简,如果再...
|
HTTP://yantai.dzwww.com/ytwh/whxw/200804/t20080415_3396904.htm
|
2008-04-15
|
主人辛追一同出土。当时,帛画平铺在内棺盖板上,随葬“谴册”(即“清单”)上称“T形帛画”为“非衣”。 湖南省博物馆副馆长陈松长说,“非衣”作为西汉时期一种虚幻的精神文化世界的表现形式,是一幅人死后用来引魂升天的铭旌。使用“非衣”,一是为了招魂,二是...
|
HTTP://liaocheng.dzwww.com/xinwen/gnxw/200711/t20071103_2776259.htm
|
2007-11-0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