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乐象篇》、《乐言篇》、《乐化篇》、《乐施篇》、《乐论篇》、《乐礼篇》、《乐情篇》、《宾牟贾篇》、《师乙篇》、《魏文侯篇》等,分别论及音乐的本原、音乐的特征、音乐和政治的关系、音乐的社会功用、音乐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等方面。已散佚的十余篇,...
|
HTTP://yantai.dzwww.com/ytyy/yylt/201503/t20150322_12081501.htm
|
2015-03-22
|
受到儒家的排斥,被称为“乱世之音”,成为雅乐的对立面。孔子和孟子都“恶郑声之乱雅乐”(《论语-阳货》及《孟子-尽心下》),但魏文侯却对孔子的弟子子夏说:“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礼记-乐记》)梁惠王也对孟子说:“寡人非能好...
|
HTTP://yantai.dzwww.com/ytyy/yyxzs/201503/t20150312_12028176.htm
|
2015-03-12
|
级中就行不通。他在鲁国一度任大司寇,代摄相事,就是因为鲁君终日观女乐而怠于政事,这才弃官出走,周游列国的。他的弟子子夏对魏文侯讲古乐能“修身及家,平均天下”的作用,魏文侯老实承认:“寡人听古乐就想打瞌睡,听到郑卫之音就不知疲倦了。” 但是,儒家的礼...
|
HTTP://yantai.dzwww.com/ytyy/yyxzs/201503/t20150312_12028166.htm
|
2015-03-12
|
魏文侯是战国时期一个雄才大略的国君,魏国在他的领导下一度称霸诸侯。《史记》载:“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过其闾,未尝不轼也。”这段简略的记载说的是什么事?说的是魏文侯拜子夏为老师,学习儒家经典。他对段干木十分尊重,每次经过段干木的家门口,一定会...
|
http://www.dzwww.com/map/scrollnews/201501/t20150127_11798497.htm
|
2015-01-27
|
和晋国,孔子修《春秋》时,其史料主要来自鲁国,而作为孔子修《春秋》的第一助手,这些史料子夏是具备的。而晋国史料从哪里来?魏文侯以师礼待子夏,并邀请他到魏国讲学,魏国占有原晋国首都新绛和曲沃,因此拥有晋国史料。即便魏国不拥有这些史料,当时三晋的关系...
|
http://wenshi.dzwww.com/zixunkongjian/wenhua/201412/t20141222_11596653.html
|
2014-12-22
|
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由是观之,则君子之所养,可知 已矣。” 【注释】 ①段干木:姓段干,名木,晋国人,清高而不屑为官。魏文侯去拜访他, 他却翻墙逃走不见。②辟:同“避”。③泄柳:人名,鲁穆公时人。 办同“纳”。(4)阳货欲见孔子:事见《论语·阳货》...
|
http://ruxue.dzwww.com/rxdj/201410/t20141031_11286221.htm
|
2014-10-31
|
看清了社会需要,学成后,不拘泥于师教,积极参加社会改革。其中,有名的要数子夏。孔子死后,子夏到魏国河西收徒讲学。他曾“为魏文侯师”,“文侯师事之,咨问国政焉”,给战国初年任用李悝变法,大力推行改革政策的魏文侯出谋划策,作出过重要贡献。其他弟子在学...
|
http://www.chinakongzi.org/gxdt/200801/t20080120_3165558.htm
|
2008-01-20
|
侯。 可以看出儒家学者对文侯的积极影响和文侯由于尊礼有道之士而获得的社会收益。又《淮南子·修务训》载: 段干木辞禄而处家,魏文侯过其闾而轼之。其仆曰:‘君何为轼?文侯曰:‘段干木在是,以轼。’其仆曰:‘段干木布衣之士,君轼其闾,不已甚乎?’文侯曰:...
|
http://www.chinakongzi.org/gxdt/200801/t20080116_3160370.htm
|
2008-01-16
|
“世家”象征贵族时代,古乐为其时之声文;“列传”代表平民时代,新乐为其时之声文——前者像古典音乐,后者则像流行音乐。魏文侯听古乐唯恐卧而听新乐则不知倦,当此之际,《左传》里面隐于幕后的小人已随心智成长走上了前台。原始生命的爆发终于塑造出前所未有...
|
http://www.chinakongzi.org/gxdt/200801/t20080116_3160347.htm
|
2008-01-16
|
人从事儒学理论的专题研究。 如《汉志》“儒家类”所录有:《子思》、《曾子》、《漆雕子》、《宓子》、《景子》、《世子》、《魏文侯》、《李克》、《公孙尼子》、《孟子》、《孙卿子》(即《荀子》)、《芈子》、《内业》、《周史六弢》、《周政》、《周法》、《河间...
|
http://www.chinakongzi.org/gxdt/200712/t20071231_3135161.htm
|
2007-12-31
|
|